第58章 附錄:為什麼「大中國」被「小日本」侵略(1)(3 / 3)

問:你說的“神化”“聖化”是新的提法,能否解釋一下?

答:這是另一個問題,而且說來話長,有興趣可以看我的另一本書《孔子聖化和儒者革命》。

6.“唐化”的轉折

問:日本是在盛唐的壓力下“唐化”?

答:日本敗出朝鮮半島,輸得心服口服,雖然暫停了遣唐使,可不久便又恢複。唐朝的戰略重心在西域,那裏有絲綢之路,財源滾滾,而日本是個窮國,連貨幣都沒有,唐朝沒有給它施壓。

問:日本何時開始有了貨幣?

答:據說,天武天皇造了“富本錢”,此為發端。後來,諸侯獻銅,朝廷改元,年號“和銅”,並仿唐幣造“和同開珎”錢,前後造了12種錢,為“本朝十二錢”。問:錢是通貨,做流通用的,有了錢,才會有真正的商業文明,以物易物還是自然經濟,對嗎?答:是這樣的。當時,以物易物還是日本主要的交換方式,錢出現以後,便取而代之了。恰好唐商滾滾而來,錢的出現,可謂適逢其時。本來,唐朝的商道在西域,唐朝強盛時,西域一片繁榮,可“安史之亂”一起,唐朝自顧不暇,勢力退出西域,絲綢之路便荒蕪了,這反而給了日本一個商業機會。

問:為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為唐朝衰落了,日本才興起嗎?

答:陸上絲綢之路停了,但貿易不能停,於是,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來。陸上絲綢之路,日本很難分一杯羹,可海上絲綢之路,日本為終端,原來陸路屬於朝鮮的位置,在海路被日本取代了。

問:日本就這樣參與到國際經濟大循環裏來了,這給了它更為寬闊的文化視野,對嗎?

答:主要是大唐的衰落,給了日本反思中國文化的機會,那個如日中天的唐朝衰落了,還要盲目追隨嗎?這有點兒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主張“歐化”的東方人對西方文化的失望。

問:日本文化的轉折,是一點一滴潛移默化的吧?

答:奈良朝,對唐朝文化無限推崇,可到了平安朝就有些挑剔了,挑剔是從日常的裝飾意識開始的。例如,奈良時代的“花食鳥”,花和鳥都是理想化的,被賦予了道德觀念,這是唐風。可平安時代的花食鳥,則變成了自然主義的完全寫實的花和鳥,其裝飾紋樣,表現了近於自然原型的紋章風。

後來,才慢慢地從觀念上根本轉變,出現了“神道為根本,儒教為枝葉,佛教為花實”的觀念,從花鳥意識到神道觀念,花了很長的時間,自以為找到了文化的根,其實是個誤會,因為在《古事記》裏,神話是日本的,而神道則是“唐化”的,如果還要追究,我們就會發現,連神話也是混合的。從曆史上看,神道的核心天皇,多半像漢獻帝那樣,被曹操那樣的權臣挾持著,沒有多少尊嚴,被殺死的不少,被廢掉的不少,出家做和尚的也不少,所謂忠君不過是謊言。

7.日本也有“中國”心

問:談到中日關係,不能不提到元朝對日本的入侵,對此次入侵你怎麼看?

答:對於此次入侵而招致的失敗,我同意徐繼畬在《瀛寰誌略》裏說的:“倭人自是遂有輕中國之心。”可倭人為什麼會“輕中國”呢?原因還不是由於他們僥幸打敗了元軍,而是因為看不起蒙古人。

元與南宋交戰,欲借道日本,多次遣使來,都被拒之;南宋滅亡時,元又遣使來,日本竟殺之。因此,元軍入侵,並非高麗人唆使,而是由來已久,履霜堅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