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附錄:為什麼「大中國」被「小日本」侵略(1)(2 / 3)

4.“唐化”的國家神話

問:“唐化”在文化方麵有什麼成就和影響?

答:日本最早的古文獻《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就是“唐化”的產物。在這兩本書中,日本民族的神話,形成了以天皇為中心的統一的理念,而且曆史意識也開始覺醒,近代以來,日本學者大凡倡導國粹,弘揚民族精神,都要回到這兩本書,以之為文化根、民族魂。

問:這方麵,你能舉一個現代學者的例子嗎?

答:可以。“二戰”期間,日本哲學界出了一個人物,名叫高山岩男,他1905年生於日本山形縣,這一年,正值日俄戰爭,他把這場戰爭,當作世界史的轉折點,日本命運的新起點,而他應運而生。

他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尋找土生土長的日本精神,結果找到了國家神話。

在《文化類型學》一書中,他寫道:我們從“記紀”即《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到,日本的神話既不是自然神話,也不是文化神話,而是國家神話。因為日本的神話故事,多講建國的由來、皇室的起源、國家的發展等,自然神話和文化神話,都從屬於國家神話。

他認為,以國家神話為根柢的日本文化,經過“唐化”和“歐化”後,已經成為“世界的世界”文化,在他看來,中國文化早已過時,西方文化也正在衰落,唯有國家神話推動日本崛起。

問:結果呢?戰爭的結局自不必說了,國家神話也成了畫餅充饑。值得一問的是,日本的哲學在此失足,是否出於一個曆史的誤會,將國家神話當作日本文化的本體?答:其實日本古代國家在“唐化”中形成,國家神話當然也就“唐化”了。

5.從《古事記》談起

問:國家神話的編撰也從聖德太子開始嗎?

答:可以這麼說。聖德太子攝政期間,曾致力於國史和國家神話的編撰工作,編成《天皇記》《國記》《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並公民等本紀》,這些書在大化政變時,都被燒毀了。

後來,天武天皇派人誦習“先記舊辭”,到了元明天皇和銅五年,由安萬侶用漢文筆錄成書,共三卷,上卷從天地開辟至神武天皇誕生,中卷從神武天皇到應神天皇,下卷從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

這就是《古事紀》了,從聖德太子到天明天皇,前後花了約一百來年的時間,在書寫方式、編撰體例以及思想方法上,都明顯地“唐化”了,有些神話、傳說可能就來源於中國,還有不少語句是從中國典籍裏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的,其序文部分則完全仿照唐初長孫無忌的《進五經正義表》。

其時,日本本土文化尚處於“率民以事神”的“神化”階段,一切新的製度文物,都要經過“神化”處理才具有普世性,例如,中央集權經過“神化”處理後,就變成了“神皇一體”的王權神話;而《周易》裏的以陰陽為本的對立統一的宇宙觀,其原理在《古事記》中,卻以神話故事表現出來。然而“唐化”,卻要推動日本文化進入“聖化”階段,因為從中國輸入的典章製度,都是“聖化”的產物,需要有相應的文化與它配套。日本文化的“聖化”,在《古事記》裏也表現出來,如以“德”為本的“聖帝合一”的觀念,顯然是接受了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影響。

問:據說,日本文化對於儒家思想並未全盤接受,甚至對於孔子也有保留。

答:是這樣的。中國文化從“神化”到“聖化”是以革命來完成的,其曆史性的標誌就是“湯武革命”,聖德太子接受儒教時沒有接受革命觀,因此,在日本文化中,“神化”與“聖化”不是前後相替,而是雙軌並行,神道與儒教互補。對於孔子周遊列國,日本文化一直有所保留,到了明治時代,一些思想家,如吉田鬆陰、福澤渝吉等,將保留捅破了,指出孔子不忠,從此打開儒教的缺口,推動“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