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明治精神的結構》出版以後,我的朋友龔穎女士,建議我寫一本關於日本“五道”的書,哪“五道”呢?花道、茶道、書道、香道、武士道。龔穎女士在日本留學多年,很了解日本,對日本儒學有研究,寫過日本“朱子學”的開山林羅山的研究文章,還翻譯了古文辭派荻生徂徠的著作,她的建議當然很好。我要她和我一起做,她說,手頭上有項目沒完成,還要帶孩子,隻能想想,沒法做。真可惜!本書如有她參與,肯定更加豐富多彩。
後來,在天津,我碰到周實兄,那是在金皇大廈裏,我去看望真名網的網友李大苗兄,大苗兄的公司就在金皇大廈,剛好周實兄來天津參加書展,也住在金皇大廈。於是,一下課,我就趕往金皇大廈,去會晤二位老兄。閑聊時,我談起想寫日本五道一書,作為出版人的周實兄,覺得想法不錯,就鼓勵我寫出來,讓他來出版,我信賴周實兄,就答應了。當天下午,我就趕回了北京。
次日,便接到周實兄的電話。他說,自己也到了北京,書展意思不大,還不如早點兒回去。我請他來家裏坐坐,他說,不啦,反正在天津已經見過了,我還要趕回湖南。他又提起日本“五道”一書,讓我把想法寫一個東西給他。作為出版人,周實兄如此看好我的想法,我感到高興;作為作家,周實兄看好我的文筆,我受到鼓舞。放下電話,我就坐到電腦前,兩手在鍵盤上敲來敲去,敲出: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生活底色》日本人修身養性,全然不是得意忘詮、摩挲把玩、任性瀟灑的意境,而是在複雜嚴謹的形式過程中,品味形式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一絲不苟的形式秩序,體驗生命形態瞬間的真實,用心靈抓取轉瞬即逝的質美,為的是完善人生一世。中國人好將“道”化解為百姓日用,“道”在平實中泛濫;日本人則將灑掃應對嚴格儀式化,通過儀式講述人生的真諦,將日常升華為“道”,人生的體驗全在“道”上。
茶道,講究瞬間的味覺體驗。濃似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將小小的茶室放大為時空的禪場,暗示著聚友喝茶的空間裏的瞬間緣分,人生無常,也許他日天各一方。在“品水”中顯示出那份嚴肅的高貴和雍容的淡雅。花道,講究瞬間的視覺感受。這種感受與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與中國人的自然觀也不同。插花是在一枝、一葉、一花的禪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素樸淡雅才是生命的本質,而“靜雅美真和”是花道的本質。
香道,講究瞬間的嗅覺體悟。香煙繚繞升騰,又消失於無形,恰似世事無常的幻象,靜觀嫋嫋的虛無,嗅品聞香尋找心目中的生命景象,以求得精神的安寧。歸旨在於鑒賞香木的微妙差異中,獲得精神的放鬆和嗅覺的審美靈敏。
書道,又稱入木道或筆道。在日本至今仍是人們養性的時尚方式之一,日本的書道追求的是力量和速度之美,趨於武士的刀法境界,由此將武士道的精神傳遞給每一個人,堪稱“武家風格”。
武士道,作為日本文化的精神動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入日本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武士道解決了日本人的生死問題,所謂“武士道者,死之謂也”。對死深思熟慮,很像存在主義。武士的刀法,講究簡潔、明快的動力之美,武士從容赴死,亦於死的瞬間,獲得審美的高峰體驗和人生的終極意義。因此,武士道是一種死的美學——落花之美。武士道平日的處事原則與修煉,以“忍戀終極”四字為要訣,貫穿日常所有行為中。武士道精神是茶道、花道、香道、書道美的底蘊,當然佛道、儒道、禪道亦使諸道獲得形而上的審美體驗。日本人生活做事喜歡講“道”,除上述諸道外,還有棋道等,明治維新以後,一葉吹西風,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又衍生出“和洋合奏”的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