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朱元璋是個行刑人(3)(2 / 3)

據說,王國用的這封信是學士解縉代為起草的,雖然批評尖銳直白,但入情入理,無可辯駁。朱元璋讀了如此冒犯的話,心知理虧,竟然不予追究,足見李善長死得有多冤枉。

胡惟庸一案導致胡家三族被誅,因被指控為所謂“胡黨”而遭屠戮的人達一萬五千之眾,其中除了李善長還有很多公侯。殺了李善長後,胡惟庸案也宣告結束,此案的後果是廢除了丞相製度。

丞相製度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將近兩千年之久,中書省撤消以後,中國的丞相製度就此over(完結)了,明朝從此不再有什麼丞相,而至於後來的什麼“救時宰相”於謙、“奸相”嚴嵩、“革興宰相”張居正,都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丞相或宰相,所謂的“崇禎五十宰相”,也不是真宰相。清朝承襲明朝製度,依然沒有設宰相。大家耳熟能詳的“宰相”劉羅鍋,實際也不是宰相,隻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真的追究起來,這些大臣是連宰相的名也沒有的——所謂宰相,不過是內閣大學士或首席大學士。在明清,習慣上把所有的大學士都叫宰相,那隻是沿襲以前的說法。

先發製人殺藍玉

藍玉案,或稱“藍黨之獄”,爆發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藍玉是定遠人,開國公常遇春的小舅子,在常遇春手下當兵,作戰勇敢,所向披靡,被授予武德衛指揮使職務,地位逐漸上升。後來,他又先後跟隨中山王徐達征討北元殘部,跟隨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跟隨穎川侯傅友德征雲南。由於屢立戰功,藍玉被封為永昌侯。藍玉最著名的軍功,一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作為左副將軍隨大將軍馮勝出塞,降服了北元悍將納哈出;另一個就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捕魚兒海戰役。

1388年三月,藍玉率領軍隊15萬人北征,從大寧進到慶州。藍玉聽說元帝脫古思帖木爾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便抄近路,兼程而進。到了百眼井處,這裏距離捕魚兒海還有四十裏,仍然沒有發現元軍行跡,藍玉便想引兵退還。部將王弼此時提出了不同意見,說:“我們領兵,深入漠北,沒見到敵人就回師,這樣沒法向上交待啊。”藍玉一聽也對,於是命諸軍繼續前進,並采納王弼的計謀,在地上挖大坑做飯,這樣敵人就看不見煙火了,軍隊就能夠不被發現行蹤,秘密前進。後來探聽到元帝營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裏處。藍玉命王弼為前鋒,迅速出擊,直奔元帝大營。

而元帝脫古思帖木爾以為明軍剛與納哈出作戰不久,糧草匱乏,不會深入北方再戰,於是放鬆了警惕,沒有作任何迎敵的準備。無巧不成書,上天幫助明軍,在他們奔襲北元汗帳的大營之時,恰好風沙彌天,大草原上的沙塵暴可不是一般的厲害,能見度也就是十米。明軍一路順順利利地到了汗帳外,才被北元軍發現。此時,脫古思帖木爾根本不能再作什麼有效的抵抗。北元太尉倉促上陣,很快戰敗被殺。脫古思帖木爾僥幸脫身,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藍玉率精騎追趕,但元帝使出了渾身解數,拿出追死兔子的本領,藍玉最終沒有趕上。

這一次戰役,脫古思帖木爾的二兒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都被明軍俘獲。藍玉帶著這些人啊物啊的戰利品,高高興興地回朝了。

這次戰役是北元政權遭受的最大挫折。元朝領導人雖然離開了中原,但在漠北一直保有完整的官僚體係。但是這次之後,他們就徹底沒戲了,在這之前重回中原享受現代生活的希望,被藍玉徹底摧毀了。從此,逐鹿中原隻是他們午夜夢回時隻能稱得上是想法的想法了。

藍玉因此以軍功而晉升為涼國公,他是繼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之後的明軍重要將領。藍玉此後又在明軍數次北征蒙古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建立了赫赫功勳,成為洪武後期的最勇猛的將領。

藍玉因此不斷地加官進爵,地位逐漸顯赫。

但是,藍玉因立有軍功和受朱元璋的寵愛,漸漸驕傲恣肆,居然縱容家奴侵占民田。禦史對其家奴的不法行為進行質問,他就大膽地驅逐禦史。藍玉帶兵北征回還,半夜來到喜峰關城下,要求開門,關吏限於製度沒有及時開門,他一氣之下就毀關而入。後來,又有人告發他,說他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人家妃子以為找到了好的靠山,結果事情敗露,羞愧至極以至上吊自殺了。在軍中,他為所欲為,擅自升降將校。這可是皇帝才能做的事,他居然代勞了,皇上應該不怎麼感激他。參加西征後,他被升為太傅,而與他同時出征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卻被封為太子太師,他對此大為不滿,整日滿腹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