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瑣揭發藍玉謀反。經審訊,說是藍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田地時起事。這可是朱元璋兩大忌諱之一,當然不會輕易放過謀反的人了。於是,藍玉被族誅,凡連坐的都稱為“藍黨”,一律處死。朱元璋親手寫詔布告天下,並將藍玉謀反的事實編為《逆臣錄》。朱元璋在詔書中說:“藍玉這個逆賊謀亂犯上,結果不幸事情敗露,跟此事有瓜葛的有一萬五千人,全部被殺死。從今天起,跟藍玉有關係的人就全部赦免了。”殺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朱元璋似乎還覺得自己已經很寬容了,因為其他人已經被赦免了。然而,僅列入《逆臣錄》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經這一次殺戮之後,明初的功勳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這時候,朱元璋還說什麼“跟藍玉有關係的人就全部赦免了”,這句話聽起來很是冠冕堂皇,因為這時候人差不多都死絕了,誰還敢、誰還能追問呢?
如此眾多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為什麼會毫無反抗地束手就擒呢?很顯然,他們沒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對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謀反。但與此相反,朱元璋卻早為這次殺戮做了精心準備。
雖然朱元璋對權臣的防範由來已久,但藍玉案爆發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導火線。藍玉案爆發前一年,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這天,心慈手軟的太子朱標不幸逝世,享年三十九歲。白發人送黑發人,這對朱元璋的打擊非常大。他在皇宮東角門召見群臣時說:“眼看著我老了,沒有幾天活頭了,太子居然死了,這難道是命嗎?”不禁大哭,這時他已經六十五歲高齡了。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皇位隻能由皇太子的長子接任,而朱標的長子早已夭折,這時排行老大的朱允炆才十五歲。朱元璋誅殺權臣,本來想要為子孫鏟除後患,當年,朱元璋曾對朱標明確表示,鏟除權臣如同除掉荊杖上的棘刺,是為了便於掌握,但是他沒想到太子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麵。
史書上曾經有這樣的記載,當初馬皇後去世以後,朱元璋一直鬱鬱不樂,少了這麼個跟自己並肩作戰的最好的戰友,朱元璋心裏十分的難過,於是有點事就可能把他老人家的怒火勾起來,老朱也是不含糊,你讓我生氣,我就讓你腦袋搬家。但是生性善良的太子連雞都舍不得殺,怎麼見得了自己的父親像是殺雞似的殺人呢?所以有一次,太子朱標實在忍不下去了,就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了,這樣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吧?和平相處多好,幹嘛一定要訴諸武力呢?”朱元璋聽了以後沒說話,沉默很久。結果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然後命令太子撿起來。麵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自己又沒有戴手套還不紮死?朱元璋見太子猶豫半天,就對他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吧?我替你將刺磨幹淨了,這樣不就拿的起來了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這樣你還覺得不好嗎?”
老朱原來是在現身說法,還懂得用修辭手法,簡直是厲害!
太子跪下來給朱元璋磕頭,但心裏仍然不同意朱元璋的觀點,低頭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現在有個詞叫上行下效,通俗點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父親你要是堯舜那樣的明君,怎麼會來那麼多的亂臣賊子?
朱元璋不是傻子,他聽了這話能高興?朱標這番話把老朱氣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過去,要砸太子,太子嚇得趕忙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