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朱元璋是個行刑人(2)(3 / 3)

朱元璋著急忙活地回到朝廷,馬上調發禁兵,逮捕胡惟庸,然後召見雲奇。沒想到此時雲奇已經氣絕,不能再做進一步的證明。雲奇一輩子默默無聞,在自己的太監位置上沒有什麼大的作為,臨死居然這麼轟轟烈烈,也值了!

那現在就要想一下,這個胡惟庸位高權重,為什麼還要謀逆呢?他已經做到了皇帝下邊第一把手的位置了,金銀財寶也摟了不少,自己也培養了不少的手下人,還有什麼不滿足的?但在史書上卻有這樣的說法:胡惟庸權力是越來越大了,但是逐漸驕恣不法。久而久之,野心漸漸敗露,他也知道自己壞事做了不少,擔心受到懲戒,於是天天晚上做惡夢,夢見皇上在抓自己,醒來就是一身冷汗。就在這時,他遠在定遠的老家井裏忽然長出了石筍,井水無緣無故噴出了數尺高,他家三代的祖墳上紅光衝天。他知道後覺得這是天降的吉兆,預兆他將大福大貴。於是,就轉動自己的花花腸子,有了非分之想。一次,他兒子在大街上下班高峰期,非要像二環十三郎似的,跑馬練自己的速度,結果正好堵車,他一著急,馬竄起來老高,踩死了人,這事被朱元璋知道後,直接惹怒了他,要將兒子治罪。胡惟庸感到,與其自己戰戰兢兢地等著皇帝懲罰,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於是,胡惟庸就串通了一些人,圖謀造反。

後來的事,就比較順理成章了。老朱手裏有這麼多的禦林軍,還治不了一個小小的胡惟庸?胡惟庸就像小雞子一樣被抓住,然後被老朱處以極刑。朱元璋處死了胡惟庸,按說還可以選擇一個人做丞相,但朱元璋被胡惟庸傷透了心,決定從此不再設立丞相。可見,在朱元璋看來,不是丞相的人選有問題,而是設立丞相這一製度有問題。幹脆我不要了,看你還怎麼拆我的台?這無形中也成了老朱的一項專利,這在老朱的創造一章裏有明確的介紹。

胡惟庸死了,算是老朱為百姓除了一害,老百姓對這件事還是持讚同態度的比較多。但是如果非要給這件事抽絲剝繭的話,你會發現,胡惟庸死的其實有點不明不白。

《明史·胡惟庸傳》裏有句話清楚地記載著:“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意思是什麼?就是說,胡惟庸被處死的時候,他謀反的罪行還不清楚。胡惟庸的罪狀看來需要大家口口相傳,因為現在很多事傳出來的時候,第一個傳播的人說的是一集電視劇的內容,等到第五個人傳播的時候就可以擴充到十集電視劇的內容,人言可畏,眾口鑠金,不是一般的牛!老胡的故事也像神話傳說一樣,逐漸地被世人添枝加葉,越到後來越顯得完整。他的罪狀包括:謀刺徐達;毒死劉基;與李善長勾結往來謀逆;通倭(其實這一罪名是到了洪武十九年,即1386年,六年後才發現的),甚至派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勾結日本,欲借兵為助;通蒙古(稱臣於元嗣君這一罪名,則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十年後才發現的),派遣元故臣封績致書元嗣君稱臣,並約為外應,等等。但是經過史家考證,胡惟庸的上述罪狀多是捕風捉影的說詞。

胡惟庸的罪行一件一件被發現,已經是胡惟庸被處死很多年以後了,也就是說,當胡惟庸案發的時候,他並沒有正式的罪名。這樣的事聽來很是讓人費解,也不怪人家史學家會對此大肆研究一番。於是有好心善良也可能是閑的沒事幹的學者研究出了以下幾點疑問:比如,《明太祖實錄》詳細記載了胡惟庸案被處理的情況,但沒有關於胡家出醴泉而邀請朱元璋觀看的事,這不是朱元璋趕赴胡惟庸家的原因嗎?雲奇冒死劫皇帝的馬駕揭發胡惟庸,功勞很大,但是《明太祖實錄》中卻沒有記載。這不是很奇怪嗎?

晚明學者錢謙益就直接說:“雲奇的事,就是個野史,根本無從考證。”史家潘檉章更認為雲奇之事為“青天白日下說鬼,人家有點生活常識的就知道這是莫須有的事”。胡惟庸如果真要謀反,他在家裏埋伏刀兵,能讓人在城牆上輕易看見嗎?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的事。幾百年以後,也就是到了現代,明史學家吳晗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黨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從頭到尾,細枝末節地全都分析了一遍,最後證明,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

胡惟庸看來真的是死得很冤,但是當時他沒有罪名,又為什麼會被殺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