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篇詔書,篇幅雖短,但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講明了三層意思:一是人才很多埋藏在民間,要好好挖掘,不要看這個人不起眼,好好利用就是可造之材。二是選才要不拘一格,不能以貌取人,要多給年輕人機會。一個人既能說,又能寫當然好;如果有才能但文章寫得不好,有好的表達才能也應該錄用,這個社會需要能更好地溝通的人。三是主張老少官吏結合,做好新老官吏交替的工作。
應該說朱元璋是在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配備上有意識地講究了新老結合、新老交替最早的人,這個專利應該歸於朱元璋。
反貪與大寫漢字數字
朱元璋這位貧民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的手段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了反腐,他極力主張“刑亂世,用重典”,親手編製《明大誥》,官員若貪汙贓銀六十兩以上,將被處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命在各府州縣衙門左側設皮場廟,就是剝皮的刑場,貪官被押到這裏,砍下頭顱,掛到竿子上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堂旁邊,用以警告繼任的官吏。這種類似稻草人嚇唬麻雀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過一些威懾作用,雖然到後來基本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百姓可綁貪官上京治罪
為了整治貪官,朱元璋是個徹底的大義滅親者,執法那是相當的嚴厲。朱元璋惟一的親侄,明朝開國功臣朱文正,因違法亂紀,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廢了官職。
更慘的是朱元璋的女婿、附馬都尉歐陽倫,不顧朝廷的禁令,向陝西販運私茶。想要私下賺點私房錢。他以為憑著自己是馬皇後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的身份,怎麼也不至於被殺頭,至多也不過被罰點俸祿什麼的。可是後來歐陽倫被河橋巡檢司的一位小吏告發後,朱元璋立即下令賜死歐陽倫,並同時頒發通敕令,表揚告發歐陽倫的小吏不畏權貴的鬥爭精神。
但是讓老朱驚訝的是,盡管自己如此心狠地懲處貪汙的人,貪汙犯罪的人依然是屢抓不絕,不怕死的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啊?真是奇了怪了。老朱隻好自己再想辦法,看能不能把這些貪汙起來不要命的亡命之徒抓絕了。
為反貪發明大寫漢字數字
朱元璋當皇帝的三十年中,公開鎮壓了幾起大貪汙案,其中最大的是郭桓案。
大明政權建立之初規定:每年全國各布政使司、府、州、縣,都要派計吏到戶部呈報地方財政的收支賬目及錢糧數。各級政府之間及與戶部之間的數字,必須完全相符。稍有差錯,即被退回重報。由於地方與京城相距遙遠,為節省時間,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帶上了蓋有官印的空白賬冊。如被退回,就可以隨時填寫更正了。又因為空白賬冊上蓋有騎縫印,能做別的用途,戶部也就沒幹預。
但不久問題就出來了,在洪武十八年(1385),禦史餘敏等告發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趙全德等人,夥同郭桓等人貪汙舞弊,吞盜官糧,貪汙盜竊的錢折成糧食達2400多萬石。戶部侍郎郭桓特大貪汙案,震驚了全國。
案件被查清後,朱元璋下令將趙瑁、王惠迪等人棄屍街頭;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員有上萬人被處死;有牽連的官吏幾萬人被逮捕入獄,嚴加治罪。各地卷入這個案件的下級官吏、富豪,被抄家處死的不計其數。
自己三令五申,而且還時不時的抓個人剝了皮,放在衙門公堂旁邊,希望能殺雞儆猴,居然現在還是有不怕死的頂風作案,真是豈有此理!老朱苦思冥想了很長時間,終於想出了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朱元璋總結經驗教訓,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係列新的管理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將漢字中的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在進行的錢糧等財務登記時改寫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杜絕當時的財務混亂現狀。科技改變命運,果然不是蓋的,也不是吹的,原來是真事兒。
這一舉措同時也成為中國曆史上金額大寫字的首創。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陌、阡”慢慢演變成了“佰、仟”,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