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看得見茶葉在水中沉浮的飲茶方法,並不是古已有之的。清代學者梁章钜《歸田瑣記》卷七專門說到這個問題。他說,古人雖然十分講究品茗,對茶具、煎茶方法都加以詳細的研究,並且寫成著作。但是,龍團、鳳餅之類,都是碾碎之後才煎煮、飲用的。他對此表示不能理解,“非惟煩瑣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無存”。顯然,梁章钜更讚成“直取名芽,投以瀹水即飲”的方法,也就是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飲用方法。
的確是這樣的,唐宋時期的人們,飲茶方法都類似今天的衝泡抹茶。先用茶臼將茶葉碾碎,然後放入沸水中煎煮,攪勻。所謂飲茶,是連開水帶茶葉一同咽入肚子的。相傳趙州禪師有一句口頭禪,叫“吃茶去”。古人是真正的“吃茶”。今天通行的飲茶方法,其實應該叫做“喝茶葉水”。因為,茶葉並不喝進肚子裏去。或許,古時候的連葉帶茶一同進肚子的飲茶方法,跟神農氏嚐百草、日中七十二毒、遇茶而解的故事有關係,古人認為茶葉是可以解毒的藥材,所以不能浪費——像今天這樣泡過一兩水之後即隨手丟棄,就有些可惜。
那麼,今天這種浪費但方便的飲茶方法究竟起源於什麼時代,由什麼人發明的呢?梁章钜引用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的記載,認為應該起源於明代,發明人就是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萬曆野獲編》記載:明代初年,各地進貢茶葉,其中建寧、陽羨進貢的茶葉為上品,當時沿襲宋代的做法,所有進貢的茶葉都要碾碎之後,揉製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認為這種做法是浪費百姓的勞力,下令停止龍團製作,直接進獻芽茶。芽茶分為四等,依次為:采春、先春、次春、紫筍。由此看來,洪武二十四年是中國飲茶史的一個轉折點,意義重大。朱元璋是這種新式飲茶法的發明人,貢獻巨大。不知道李約瑟博士的皇皇巨著《中國科技史》,是否已經予以記載了。倘若沒有記載,可是要在這裏給予提示了。
至於為什麼朱元璋會發明這樣的飲茶方法,史書上說是他不想讓百姓多付勞力。但我覺得真實的情形有可能是這樣的:抹茶式的飲茶方法,流行於文人雅士等有閑階級之間,普通百姓其實早就有直接將茶葉衝開水飲用的方法。做過乞丐、當過和尚、出身低微的朱元璋,當然是熟悉這種飲茶方法的。做穩了皇帝之後,他就用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把自己早年習慣的窮人飲茶法,給推廣到全國去了。
發明創造有一手“老中青三結合”
新老交替、新陳代謝是自然界和社會的必然規律。老了就應該把機會多多地讓給年輕一輩,世界是你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我們年輕一輩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傳承和發展。
明太祖朱元璋在官吏的管理和使用上,就很懂得新老官吏交替這個道理。他認為一個部門如果不注意選拔青年官吏,那麼老的官吏年齡大,力不從心後,就會出現後繼無人的問題。因此,關鍵時候年輕人很重要。
為了更好地解決新老官吏正常交替這個問題,朱元璋從戰略高度,給中書省下了一道詔書,題目是《老少摻用詔》,詔書中說:“古往今來,所有聖賢的皇帝,要想成就自己的大業,都需要賢士輔佐自己,幫助自己。現在我們大明朝剛剛建國,正是需要各種人才的時候。我們大明朝人才濟濟,他們有的隱居在山林之中,有的就藏匿在百姓之間,如果上麵不積極地發現推薦,他們很多人就是牙膏,不擠不出來。從今天起,各位參軍和都督如果發現才能出眾的人,請把他們的名字報上來。如果這個人不會寫文章,但是很有見識,有一定的參政議政能力,允許他當麵陳述,然後我將親自麵試。郡縣官吏年齡在五十以上的,雖然他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都多,但是很多已經沒有多少精力熬夜寫論文作報告了。因此,特命令各級官吏要廣開選才渠道,大力選拔民間俊傑。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上,基本素質好,有一定學識才幹的,選送到各級府衙任職,協助老年官吏共同參政。十年之後,老年官吏退休,而年輕官吏也已經成熟起來,經驗豐富了,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這樣一來,人才之間實現了很好的繼承發展,你們也就是後繼有人了。你們中書省要做好組織宣傳工作,讓天下百姓都知道我這個命令,特別聲明一下,非誠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