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朱元璋是個創新家(4)(1 / 3)

朱元璋老鄉看皇上高興,更是來勁兒了,一齊說:“今日皇帝登基,俺們沒有別的禮物,知道皇上喜歡聽花鼓,就專門給皇上帶來了,乘今日大喜,俺們一定好好地打,好好地唱。”說著,便準備起鼓。正在這時,有太監來報:“皇上,飯已經做好了。請皇上用膳!”打花鼓的有心想打,卻怕耽誤了皇上吃飯;唱花鼓的有心想唱,也怕皇上餓了肚子。領隊的人一看,還是先問問朱元璋吧。便問朱元璋:“萬歲我主,你看是先唱了再吃,還是飯完了再唱?”朱元璋正在使勁掏耳朵,準備大聽一場,哪裏顧得上吃飯,忙答道:“當然是先唱後吃了!”

朱元璋要先唱後吃,誰敢不從?花鼓手早已槌兒落鼓,鼓響鑼鳴,“咚咚嗆!咚咚嗆!”一陣鑼鼓過後,接著便有歌手放開喉嚨,唱起花鼓歌來。歌手的嗓子不是蓋的,那嗓音十裏八村都聽得見,美!人美歌更美!歌詞都是現請人編的,都是歌功頌德的話,把個朱元璋聽得心裏美滋滋的,熟悉的家鄉小調飄進耳朵了,讓人身心具爽。

背著花鼓討飯

花鼓打了一通,歌兒唱了一氣,朱元璋看得高興,聽得滿意。唱完之後,朱元璋傳旨說:“快給我拿銀兩來,我要好好地賞賜他們。”又當著大家的麵說,“你們都是我的鄉親,從小看著我長大的,如今我得了天下,肯定不會忘了你們,往後,你們在家鄉,有福的做我的父母官,無福的就給我看陵守墓,做田的不要你們交租稅,年老的隻管暈暈熙熙喝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們就唱著過吧!”說罷之後,才宣旨擺宴,讓大家喝酒吃飯。

朱元璋最後一番話,本來就是一時高興才說出來的。誰知聽的人卻把它當作了金口玉言,以為從那以後,朱元璋真的隻要我們享福,隻需唱,不需做,隻管吃酒玩樂,不需再身勞力作了。他們從京城回到家鄉以後,便將朱元璋的這些話紛紛傳告,一傳十,十傳百,沒到幾天,全縣的人都知道了。有的人在心裏懷疑,有的人卻當真起來,每天花天酒地,喝了唱,唱了喝,田也不做了,地也不種了。事情偏又湊巧,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開始在鳳陽大興土木,營建都城,大批工匠、都頭雲集而來。這還不算,又從江蘇、浙江遷來了十四萬戶富民定居。這樣一來,土地減少了,人口增多了,收的少了,吃的多了,種田人少了,吃皇糧的人多,隻吃不做,隻出不進。眼看著倉空了,糧斷了,兩眼睜得老大,眼巴巴盼著朱元璋送糧來。但左等等不到,右等等不到,最後隻好背起花鼓去討飯。討到人家門口,打起花鼓小鑼先唱一段,後張口要飯,真的變成了“先唱後吃”,一年三百六十日唱著過了。

後來,他們埋怨這是朱元璋“先唱後吃”的“金口玉言”造成的,便編了花鼓歌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看來當真冤枉人家老朱了。

“咂味兒”出自朱元璋

南京有句土話叫“咂味兒”,意思是用某件事或一句話來取笑人。這“咂味兒”的由來也跟朱元璋有關。

相傳,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一天,朱元璋從前的一個窮朋友從鄉下跑到南京求見朱元璋。見麵時窮朋友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朱元璋聽後滿心歡喜,隱約記起他話裏包含的一些往事,便立刻下旨封他做了禦林總管。

不久,這一消息讓另一個窮朋友知道了,他也效仿前者,和朱元璋一見麵,他就說:“我主萬歲,從前我倆替人看牛,一次在蘆蕩裏把偷來的豆子煮著吃,還沒等煮熟,你就搶著先吃,把瓦罐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你隻顧在地上抓豆子吃,不小心連葒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口,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主意幫你弄出來的……”

可沒等他說完,朱元璋大怒:“你竟敢拿朕咂味兒,太不顧體麵了,拉出去斬了!”這位天真率直的窮朋友就這樣給殺了,官也沒做成。但“咂味兒”一詞便在南京民間講開了,有了“拿別人開心開涮”這個意思。當然,這個例子也是要告訴大家,說話可是要講究技術含量的,沒有兩把刷子你還是好好呆著吧。

抹茶粉抹茶及茶點

今天一說到飲茶,主要指的是茶葉的茶,立即浮現在人們腦海裏的形象大約都少不了這樣的部分:開水中沉浮著茶葉。這茶葉,論顏色,有綠茶、褐茶、紅茶等;論品牌,有龍井、毛峰、碧螺春、鐵觀音、烏龍、普洱等;論造型,有片茶、珠茶、繡球、銀針、沱茶等。泡開之後,每一種茶又都各有形狀,各呈姿態,各顯顏色。顯然,如今飲茶,觀賞茶杯中各種茶葉變化豐富的形狀、姿態、顏色,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