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朱元璋是個創新家(3)(1 / 3)

老朱小的時候家裏很窮,走投無路的時候給地主家放牛,哪裏有機會吃什麼好東西啊。後來,家鄉大旱,瘟疫橫行,自己的父母、兄嫂都因饑餓相繼死去,沒餓死的也找不到人影了,朱元璋就在好心人的介紹下去了皇覺寺出家。沒過多久,寺院散夥,他就做了小乞丐,四處流浪著討飯吃。現在乞丐的社會競爭壓力很大,滿大街都是乞丐,也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所以很少有人願意掏錢。那時候乞丐的競爭力也不小,一個丐幫得有多少人啊?而且那時候人們生活不富裕,就是想幫也得自己有啊。朱元璋的日子不好過啊!

有一次,朱元璋已經幾天沒討到吃的東西了,眼前一會兒冒金花,一會兒冒星星,但是沒辦法,還得強打精神一步挨一步地向前挪,沒準哪個好心的人能給點吃的呢。老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到了一家飯莊前,剛要張口乞討,身體卻再也支撐不住了,一頭栽倒在飯店的門口,昏過去了!飯店老板是個善人,一看一個穿著破袈裟的小和尚倒在門口,趕快走出來把朱元璋扶了起來。再看看朱元璋手裏攥著的又髒又破的碗,老板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災荒年頭,有幾個人能不挨餓呢!趕緊回飯店端來一碗水,慢慢地灌進了朱元璋的嘴裏。水是生命之源,不吃飯光喝水還能撐幾天呢,老朱喝了水,慢慢地睜開眼。老板人財大氣粗,大方得很,把自己飯店的看家菜——瓤豆腐拿出來給老朱吃。朱元璋一見吃的,眼前頓時一亮,也顧不上什麼念阿彌陀佛了,也顧不上什麼吃飯的禮儀了,恨不得連碗都一口吞下去。三下五除二,朱元璋把端來的東西吃得幹幹淨淨。老朱使勁摁下心頭想要吃第二碗的衝動,千恩萬謝地謝了老板,離開了飯店。一邊走一邊回味:這瓤豆腐怎麼這樣好吃,天下大概沒有什麼比得上瓤豆腐了。於是把塞在牙縫裏的豆腐渣都搜刮出來,這可比刷牙幹淨。

幾年後,老朱應湯和之約,參加了元末農民大起義。十幾年南征北戰,最終由一個士兵變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自然能吃到山珍海味,什麼水裏遊的,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還有水陸兩棲的,南方的,北方的,東邊的,西邊的,哪的沒有?但是這個自己家鄉的瓤豆腐卻令他始終難忘。不久,他把家鄉做瓤豆腐的廚師接到宮廷的禦膳房來,專門為他做這道菜。瓤豆腐成為貢菜後,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無為熏鴨

無為熏鴨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譽中外的徽菜傳統名菜。它又名無為板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據無為縣誌記載:“民俗婚筵多用鵝,後改為鴨”,至今當地還留傳著這樣的風俗。

無為熏鴨最初的由來也跟朱元璋有關係。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窮,給財主放牛。財主人就是個鐵公雞,不肯輕易拔毛。但是朱元璋人活泛,活人還能讓尿憋死?財主不給吃的,我們自己創造吃的。於是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幹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哪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熏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再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後來,這一做法在民間流傳開來,並由安徽省的老百姓發揚光大,還摸索出用鋸末熏鴨的獨特製作工藝,從此“無為熏鴨”成了安徽省出名的地方風味食品。

虎皮毛豆腐

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是徽州地區的特殊風味菜。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時,給財主家放牛幫工,財主見著個勞動力就不會輕易放過,朱元璋白天放牛後,半夜還要起來與長工們一起幫忙磨豆腐,他年紀雖小,但做事很勤快,這幫長工們都非常喜歡他,因此,對朱元璋很照顧,不讓他幹重活。後被財主知道了,很不滿意,就讓朱元璋光榮下崗了。

朱元璋能去哪呢?隻得和附近一座廟跟前的小乞丐們混在一起。長工們雖然沒辦法阻止財主做決定,但是還是跟朱元璋有很多的聯係,沒事發發短信,打個電話什麼的。還總是從財主家偷出一些飯菜和鮮豆腐,藏在廟裏的幹草堆裏,留下暗號,到時讓朱元璋悄悄取走和夥伴們吃了。後來,朱元璋家死的死,逃的逃,朱元璋成了小可憐兒,隻好入寺當了和尚。盡管如此,長工們還是照樣把豆腐送來藏在草堆裏。進了寺院,朱元璋的時間就不完全由自己安排了,一次寺裏一連幾天忙著做廟會,長工們見藏著放的豆腐原封不動,就沒有再送了,等廟會結束,朱元璋匆忙去取豆腐,發現豆腐上已長滿了一層白毛,他就拿回廟中,偷偷地拿廟裏已經快見底的油煎了一下,覺得味道更香鮮無比。以後,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所以廟裏的油吃的很快,但好在,朱元璋一直沒有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