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投奔義軍,幾年後他升任紅巾軍左副元帥,時為吳王。1357年,他率領大軍到徽州地方駐營時,想起了自己以前總是吃的豆腐,特命隨軍炊廚就在當地做了起來,並被流傳下來。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禦膳房必備佳肴。現今起名為“虎皮毛豆腐”,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外名菜。
臘八粥
這裏有一個臘八粥的由來,很有趣。
相傳朱元璋少時為地主家放牧,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還沒有吃上一頓像樣的飯菜。於是他就在野外到處找東西充饑。突然間,他在田邊發現一隻長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進一個老鼠洞裏,朱元璋走近那個洞口,用樹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發現了一些各種各樣的糧食,顯然,這是老鼠的冬儲糧。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穀雜糧,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等。他將這些雜糧洗淨,煮成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仍惦記著他少時親自做的“雜糧粥”。他規定在禦膳堂要做這種五穀雜糧粥,並欽定這種粥的名稱為“臘八粥”。禦廚在粥中另加入芡實、蓮子、桂花、桃仁、小棗等,使這種粥格外香甜可口。
後來這種粥又傳到民間,一直相延到今。“小魚鍋塌”
“小魚鍋塌”,是洪澤湖漁民在長期的湖上生活實踐中,在眾多的因湖而宜的飲食習慣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名肴。
這個“小魚鍋塌”起源很早,久負盛名。它的由來同樣跟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
據傳,幼年時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災荒年月逃難來到淮水邊,在與逮魚的、放牛的、砍草的、討飯的窮孩子聚到一起時,就將各人所獲的東西湊在一起,在鍋裏煮(沒有漁具)用手逮來的小魚,鍋邊貼餅(討來的雜麵或湖中捋來經搗碎的蒿苗種子麵),用這種快而省事的辦法做飯填肚子。雖然做法簡單原始,但吃起來卻也脆香鮮嫩,後逐漸成為湖上漁民、沿湖農民的家常飯菜,稱之為“小魚鍋塌”。朱元璋做皇帝後,吃膩了宮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漁婦請進宮裏,專為他做這種“小魚鍋塌”。從此以後,這種吃法宮裏稱“三鮮(湖水甘甜、湖魚鮮嫩、湖草種子清香)小魚餅”,民間則叫“皇帝餅”或“朱家飯”。朱元璋逝世後,宮內逐漸失傳,而民間則一直沿傳下來。
泥巴鴨
朱元璋少年時在財主家放牛,與小夥伴們將牛殺吃後又騙財主牛鑽山洞後,財主心想,不能再叫他放牛了,改叫他放鴨。鴨子大小共九九八十一隻,小夥伴們又逗朱元璋說:“老八現在沒有牛可以吃了,我們現在餓得想吃人,怎麼辦呢?”朱元璋說:“我現在也沒什麼可吃的,要不我們吃鴨子吧”。小夥伴又說:“又沒有鍋該如何吃呢?”朱元璋說:“你們下塘把荷葉撈上來,再抱些幹樹枝來,我自有辦法。”
大家一聽這話,馬上來了勁兒,鮮荷葉、幹樹枝頃刻而至。朱元璋選了一隻肥鴨殺掉,隨手從田裏撈些黃泥巴,將鴨包在荷葉內,外麵再抹上和好的泥巴,放在樹枝上烤,味道特香,淮河兩岸鹽堿地裏的泥巴有鹹味,順便給鴨子上了點兒鹽。
眾夥伴你一塊,我一塊很快吃光了。天晚了,鴨子少了一隻,夥伴們說你回家財主點數怎麼辦?此時天上飛來一群野鴨,朱元璋說:“飛來一隻野鴨來湊數吧!”果然天上飛下一隻野鴨來。回家後,財主點數果然一隻不少。這樣,這群孩子就天天有鴨子可以吃了,吃完還有野鴨充數,但是很快九九八十一隻鴨吃完。朱元璋心想,明日回去怎麼辦呢?一算明日恰逢七月七牛郎會織女,朱元璋一想有辦法了。朱元璋每日早早便起來放鴨,今天卻遲遲不動,財主於是催他起床放鴨。朱元璋說:“今天是七月七,所有的鳥類都要到天上搭鵲橋,如果放鴨子,鴨子會飛上天的!”“胡說!”財主氣急敗壞地說,“鴨子怎麼會飛上天?”朱元璋說:“不信你自己放去”。財主狠狠地說:“我偏就放給你看……”於是把鴨籠打開,野鴨一見天亮,出籠就飛上天去,九九八十一隻一會兒功夫全飛光了。朱元璋說:“你看,不能放吧,全飛了。”財主哭笑不得,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