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朱元璋是個創新家(1)(1 / 3)

狗屁丞相我不要

明朝建立之初,新搬了家,很多東西還沒來得及置辦,當然也來不及昭告天下自己的製度什麼的,各級官僚機構隻好繼續沿用元朝的製度。但是既然朱元璋真正的目的是要稱王,所以他在自己做吳王的時候,就已經著手在自己的轄區建立行政機構了,設立了行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那個時侯百官禮儀以右為上。到了吳元年(1367年),改為以左為上,李善長改為左相國,徐達改為右相國。到了洪武元年,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中書省長官就改為左、右丞相了,這都是正一品的官兒。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就曾經先後擔任過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有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

中書省作為最高權力機構,它內部又有哪些辦事機構呢?

首先,下設左、右司

包括有郎中,正五品官兒;員外郎,正六品官兒;都事、檢校,正七品官兒;照磨、管勾,從七品官兒。

參議府

有參議,正三品官兒;參軍、斷事官,從三品官兒;斷事、經曆,正七品官兒;知事,正八品官兒。

都鎮撫司

有都鎮撫,正五品官兒。

考功所

有考功郎,正七品官兒。

中書省是皇帝之下最厲害的機構,可以對百官發號施令,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事務都是它說了算。中書左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位置高,權力大。曾經在這個位置上坐過的人在洪武初,徐達身在軍旅,中書省就是李善長掌握權力。到洪武四年,李善長罷相,又任命汪廣洋為丞相,等洪武六年汪廣洋也罷了相,就任命胡惟庸做了丞相。

到這個時候,國家的權力機構基本上算是比較健全了,老朱覺得該設的設了,就不會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可誰知,做了宰相的胡惟庸專權驕橫,為了自己能夠獨斷專權,排除異己,處處怕自己吃虧,時時想撈點東西進自己的腰包,最終讓朱元璋大為光火,到洪武十三年,老朱不再忍著做什麼HelloKitty了,老虎最終發了威,朱元璋查胡惟庸之案,胡惟庸被處死,受胡惟庸連累的也有不少人。而且。老朱痛定思痛,覺得一切惡果都是因為自己設立丞相得來的,讓你們跟我較勁,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不再設立丞相,順帶連中書省也廢了。這樣,皇帝以外就不會再出現另一個權力中心了,再也沒有一個可以跟皇帝爭奪權力的人了。

丞相被廢後,原來中書省的職務就全部歸皇帝一人掌管,六部事務也換了頭頭兒,看來皇帝也真是不輕鬆啊!官員事務要管,國家禮儀要管,兵將的事要管,人民的事也要管,暈死了!這樣下去鐵人也是會被累死的!看來朱元璋也想到了這點,覺得自己是肉體凡胎,沒有那麼大的精力,關鍵時候還得借助於辦事機構處理政務,於是就設立了春、夏、秋、冬四輔官,後來老朱發現四輔官四個人還是有點多,不好調派,於是廢了四輔官,把翰林院、左右春坊的官員拉到自己身邊,做了隨叫隨到的辦事員。老朱覺得方便了很多。

全國這麼大的土地,有好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的當好家做好主。元朝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後,曾經自領江南行中書省。以後每攻占一個地方,就設立一個行中書省。行中書省的官員,自平章政事以下與中書省相同。後來,各地廢除了行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掌管一省行政,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在中央,都察院負責監察,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監察司法。元朝的行省權力很大,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明朝的布政使司,權力就小多了。

天下兵馬歸我管

朱元璋以武功起家,對他來說控製軍隊十分重要。老朱通過自學學問也不淺了,自然知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知道誰掌握了兵權就是掌握了國家的命脈。元朝的中央軍事機構是樞密院,朱元璋占領集慶(今南京)後入鄉隨俗,就建立了行樞密院,後又設立了諸翼統軍元帥府。不久,樞密院被廢,改設大都督府,其長官為大都督,朱元璋任命侄子朱文正為大都督。大都督府地位很重要,有權節製京師和各地的軍事。大都督之下設有司馬、參軍、經曆、都事等官。

到吳元年(1367年)後,大都督府不再設大都督,而設左右都督(正一品)為長官,以下設同知都督(從一品)、副都督(正二品)、僉都督(從二品),其下設有參議(正四品)、經曆、斷事官(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從七品)等官。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丞相胡惟庸因為謀反被處死,中書省被撤銷,不再設丞相,與此同時大都督府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改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個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僉都督(正二品),其下設有經曆司,有經曆(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