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到東閣視察,天氣很熱,南京這個地方是有名的火爐,衣服每天洗好幾次,除了自己拿水洗之外,剩下的就是出汗洗的。當然朱元璋跟普通人不一樣,他是皇上,不能敗壞整個國家的形象,一些侍從為他拿著衣服,朱元璋的衣服濕了,就送上一件換下來。但是身邊的官員們看到,朱元璋每一次換下來的衣服都是穿得很舊、洗了又洗的衣服,有些衣服領子上都有縫過的針腳印。一位叫李思顏的官員說:“您這麼節儉,真值得子孫後代學習,是子孫後代的榜樣。”朱元璋節儉是從愛民出發的,他說:“憂人者常體其心,愛人者每惜其力。”意思就是說為百姓擔憂的人常體會他們的心境,愛護百姓的人就要愛惜民力。朱元璋說,我每一次吃飯,就想天下百姓是不是也吃飽了,每一次穿衣,就想天下軍民是不是能夠穿得暖。
恩,真是不錯的好皇帝!
洪武元年,全國許多地方遭受旱災。朱元璋祭告父母在天之靈,請他們保佑國家百姓渡過難關,說:“當年二老吃草根粗米的艱難我不敢忘記。我願意與妻妾一起在半個月內吃野菜粗飯,與百姓同甘苦,反省上天對我的譴責,為百姓祈福。”朱元璋從未忘記過去的痛苦,他想到父母臨終的時候,自己竟拿不出任何東西祭奠,而今富有四海,卻無法盡孝,因此常常放聲痛哭。
朱元璋的節儉從來都是以身作則。因為他明白,要想為人師表就要以身作則。他也總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金銀財寶不是寶,勤儉才是傳家寶”,所以無論是吃還是穿,朱元璋都不求花裏胡哨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修建宮殿的時候,他不準工人們用彩繪,更不準用立邦漆;他要求在自己媳婦兒們住的地方,牆壁和屏風上,都要畫上耕織圖,這樣在吃飯的時候就沒有人掉了飯粒覺得無所謂了;在兒子們住的房屋牆壁上畫的是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老爸有多不容易;在各個殿堂內,牆壁上也不能浪費資源,寫點名言警句,比方說“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等等;老朱是農民出身,尤其喜歡自己家菜園子裏的菜,新鮮、水靈,好吃。他下令在宮內空閑的地方種菜,在沒事兒的時候,時常來到這裏看小太監灌園,捉蟲除草。
朱元璋做了一國的皇帝,深深明白,我現在作為一國之主,我的愛好關係重大,現在天下的百姓都在眼巴巴地看著我,我喜歡釣魚他們不去遊泳,我喜歡看書,他們不去看電影,誰說隻有小孩兒的模仿性最強,我看大人也是一樣。我感覺壓力好大,這麼多雙眼睛看著我,這麼多人都在等著模仿我,還真是不太習慣。我要加油、努力,盡量節儉一點,衣服能穿五年絕不穿三年,鞋子要向《少林足球》裏周星馳的鞋子看齊,穿爛了,補!這樣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一定可以省下很多錢,這樣日積月累,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富的。
除了這些道理,朱元璋還知道很多的典故,比方說知道因為楚王喜歡細腰,所以宮裏有很多人為了把自己弄成細腰,結果餓死了的典故,所以對地方的貢奉常常加以限製。建國之初,湖廣進獻竹席,朱元璋想這要是開了頭,以後大家就得全都給我進獻竹席,還是算了,於是退回去了;後來金華進貢了一批香米,顆粒飽滿,蒸熟之後,滿屋子的飯香,老朱因此食欲大開,但是一想自己是覺得好吃了,老百姓估計得累死了,於是也算了。他自己在園林中開了幾十畝地種莊稼,耕耘收獲季節,他一天要去好幾次。
朱元璋有個習慣非常好,那就是不太喜歡飲酒,隻能喝一點葡萄酒,量也不大。起初太原進貢了一種葡萄酒,跟現在的張裕差不多,味道很好,老朱蠻喜歡的,後來也下令不要再進了。洪武六年(1373年),山西潞州進貢人參,為了給皇上多補補身子。朱元璋說:“這人參聽說要采到很困難,登高爬低的,好像每年因為采人參要死不少人是吧?那你們還是把人參帶回去吧!為了我自己能吃上人參,不知道要搭上多少人的命,現在我們的職責是養民,我們是人民的兒子,是人民公仆,哪能這麼作威作福?”
朱元璋愛喝葡萄酒這件事還是被傳揚了出去。同年,西番酋長鬥膽進貢葡萄酒,朱元璋賞賜給這個遠道來的酋長一些綢緞衣物,但命令把酒退回,“雖然我知道你們路遠,這些酒拿過來也不容易,但是現在你們還是把酒打回去,不行就在火車上托運,這樣你們還省點勁兒。”他又對中書省官員說:“平時有穿的就行,你看我這件衣服還是幾年前的那件,不能老是瞎買亂買。現在這個西域的酋長給我進貢葡萄酒,我倒是真挺愛喝的,但是你想啊,這一路少說也有個好幾千裏地,他們那邊交通也不發達,一路就是靠走,沿途不知道要停靠多少站,都是些給我帶的東西,玻璃的還怕打碎了,去哪個老百姓家不得好吃好喝好招待啊,我要是真留下這些葡萄酒,估計就得被老百姓罵化了。再說,我也不能這麼禍害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