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很多人在父母身邊不知道跟父母多交流溝通,也常常忽略父母對自己的愛,等到長大了,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愛。這是人的通病。馬小妹從小父母死得早,戰亂的時代,再加上年紀小,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母之愛。長大了結了婚,這種思念卻更加的深刻。其實這時候的馬皇後早已經沒有了什麼直係親屬,每每想起這些,馬皇後都哭得昏天暗地的。朱元璋就建議為馬皇後尋尋根兒,就算找不到直係親屬,沒準還能找到點兒旁係呢。馬皇後知道外戚專權後果很是嚴重,楊堅不就是姥姥門上出來的皇帝嗎?所以堅決不讓朱元璋尋根兒。馬皇後越是堅持,朱元璋越是要成全,待到朱元璋要把馬皇後零散的搭杆兒親戚,比方說她三姨的小叔的小姨子的大伯的閨女的孩子的大舅子的爸爸找到並且請到的宗族故舊請入朝廷,授以爵祿,馬皇後叩謝道:“獎賞要給賢能的人,不能私自給外家,我希望皇上要慎重地珍惜這些名聲,不要尋私恩。這樣傳出去多不好啊!”如此深明大義的皇後,朱元璋幾世修來的福啊!為了表示對馬皇後的感佩之情,朱元璋還是追封了她的父母,並設廟四時祭拜。
另外,我們要說的就是馬皇後的廚藝,即使算不上廚師的最高級,但是也差不多了,尤其擅長徽菜,因為自己家鄉就在那邊。做了皇後之後,也一直在負責朱元璋的飲食,有人勸說她不必這樣,但是馬小妹覺得這是自己做妻子的責任,自己了解他的口味,如果別人做了之後不和他的口味,這樣怪罪下來的話,自己也可以幫那些廚師扛著。當然了,她做的飯很少有不合朱元璋口味的時候,她的手藝別人不知道,朱元璋肯定知道。
夫妻二人同節儉
馬皇後起自寒微,一直不忘本色,雖然貴為皇後,卻過著較為儉樸的生活。平時,她衣不重彩,經常穿絲麻織成的練布,過去的破爛衣服什物也總是修補再用。在她身上,我們深刻理解了什麼叫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雖然對自己要求這麼嚴格,但馬皇後並不吝嗇,在許多地方,她十分大方。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馬皇後聽說太學生有幾千人之多,便問他們的生活是怎樣安排的。當時的太學生是吃食堂,但是不同的是不用飯票,是免費的早餐、午餐、晚餐,但是,有一個問題,當時的太學生大部分都已經結了婚成了家,自己出門在外求學深造,老婆孩子也得帶著啊!他們可以吃食堂,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多閑暇時間可以去做兼職掙點零花錢,老婆孩子的生活沒有著落啊!馬皇後知道了之後,就跟朱元璋說:“現在太學生在學校裏可以吃食堂,吃得飽穿得暖,自己的老婆孩子不能時時帶在身邊,老婆孩子多不容易,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能餓著他們啊?”朱元璋小時候在長身體的時候就一直吃不飽,對此是深有體會,於是眼含熱淚地接受了馬皇後按月發給太學生家屬口糧的建議,還專門設立了“紅板倉”,存儲糧食,發給太學生。此後,“月糧”成為明代學校的一項製度。
有這麼節儉的老婆在身邊,近朱者赤,朱元璋耳濡目染,自然也是非常節儉。關於他節儉的例子有很多。
早年在打天下的時候,朱元璋的儉樸就已經天下聞名。而在當時的江南群雄之中,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奢侈是有名的。這不奇怪,朱元璋家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每天尋思著吃什麼,是樹皮還是樹葉,而陳友諒雖然也不是什麼富主的孩子,但是當時他比朱元璋有錢的多,而且老陳一直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作祟,所以在排場上一定不叫別人小瞧了自己。張士誠家也是八輩貧農,但是做了倒爺起義之後,占領了南方富饒的地方,吃米飯,吃一碗倒一碗,絕對不會出手小氣的了。1364年,朱元璋平定了陳友諒,自稱吳王,江西行省省長為了討好朱元璋,把陳友諒的一張鏤金床送到了應天。朱元璋看了看,對左右官員們說:“五代十國時後蜀孟昶有一個鑲滿寶石的尿壺,這鏤金床與寶石尿壺有什麼區別?一張床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這麼窮奢極欲的人,不滅亡他還等什麼?”當即下令將鏤金床毀了。朱元璋手下的一撥人看到朱元璋這樣做,自然要發表一下自認為是高論的高論,其中一位應聲說道:“未富而驕,未貴而侈。這就是他陳友諒敗亡的原因。”朱元璋聽了,心想這簡直就是謬論,他說:“有錢了就可以驕橫嗎?有地位了就可以奢侈嗎?別拿著雞毛當令箭!你看哪個國家領導人不是謙虛又和藹?就那些手下的小官兒們才覺得自己了不起。如果有了驕侈之心,即使富貴,也難保得住,人的欲望就是填不滿的溝壑。處在富貴的地位,就是抑製奢侈,注意節約,還會有小人在你旁邊說三道四呢,何況那些今天想要西藏雪山上的蓮花,明天想要珠穆朗瑪峰的石頭的呢?如果對驕侈之心不加以控製的話,敗亡是必然的。這可是前車之鑒,不能重蹈覆轍啊!”
朱元璋家往上推十好幾輩都是貧農,所以他非常了解農民的處境,同情農民。洪武二年五月,他從南京郊外回城,見到幾個老者揮汗耕田,不禁想起他的父親,於是下馬步行。邊走邊對身邊的大臣說:“我好久沒有在地裏幹活了。剛才看見農夫頂著大太陽耕田,心裏覺得他們真可憐,不覺下馬步行。農為國本,國家的需求都由他們供給,不知地方父母官會不會憐憫他們。身處富貴而不知貧賤的艱難,古人常引以為戒。衣帛當思織女之勤,食粟當思耕夫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