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的總和,表現為人們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成果。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又如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和大批珍貴文物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和考證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及科學技術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價值。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奇跡。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再如巍巍屹立在我國北方,橫貫東西的萬裏長城,有一套完整的城防體係,規模宏大,建築技術高超,在世界建築史上極為少見,因而成為世界上罕見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見證。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已失去了當年的防禦作用,但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仍是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物質文明曆史遺產。此外,農耕、水利、陶瓷、冶金、紡織、漆器、造船、醫藥以及天文、曆法、數學等科學技術方麵的成就,也都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2、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的總和,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具體而言,從個人的文化修養、科學修養、政治修養、道德修養、審美修養、精神境界,到社會的精神生產、精神生活和風俗習尚,都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中華文明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也十分豐富。僅就思想、道德方麵來說,許多傳統的精神文明成果至今仍具有積極意義。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意識;“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奮爭精神;“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民族品格;“興利除弊”、“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重民貴民的“民本”思想;注重和諧協作的“和合”思想;“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容品格;“兼收並蓄”、吸納異質文化的“會通”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觀念;“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的人格尊嚴;“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的人生價值觀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思想,等等。此外,在現代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而進行的偉大鬥爭中,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富有新時代特色的精神文明成果。例如始終不渝、毫不動搖的堅定信念,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實事求是、不斷進取的革命精神,為民謀利、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忠於理想、嚴於律己的道德修養,勇於創新、百折不撓的實踐精神等等。這些也都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
3、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