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我們黨在強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又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在2001年1月10日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同誌談及“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首先明確提出了這一科學概念。之後江澤民同誌在講話中,又多次具體說明了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至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麵發展的三大基本目標。所謂政治文明,“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人類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傳統、政治結構、政治活動和政治製度等方麵的有益成果。”之所以增加“政治文明”的概念,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的有機統一體,人類文明也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構成的統一體。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的進步即物質文明,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政治生活的進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精神生活的進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設以一定的物質文明為基礎,以一定的精神文明為條件,同時又影響和決定著一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和進程。”[6](P474)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三大特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具有決定意義的特點;人民當家作主,是本質特點;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又一個顯著特點。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從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三個方麵全麵推進,並使這三個方麵的建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表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這也是中華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4、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全麵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近年來,在人類生存支持係統難以支持人類可持續生存的極端困難條件下(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生態文明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這是因為生態文明是對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生態化統一,是現代環境條件下文明進化唯一的正確選擇。
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製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以儒釋道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係統的生態倫理思想。儒家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德性,盡心知性而知天,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道家的生態智慧是一種自然主義的空靈智慧,通過敬畏萬物來完善自我生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中國佛教的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在愛護萬物中追求解脫,它啟發人們通過參悟萬物的本真來完成認知,提升生命。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係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他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