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古代中國,作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古代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步發展的。首先是周鄰的國家和地區,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是歐洲、東非和北非。與之相適應,中國古代文明先後出現了東漸和西傳的局麵。在曆史上相當一個時期內,中華文明與亞洲某些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文明的關係,達到了十分密切的程度,在某些方麵甚至可以說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極大地推動了這些國家的文明發展進程。如中國的造紙方法,在公元4世紀時,就已傳入朝鮮。朝鮮古代的建築深受中國影響,新羅的都城平壤,就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分宮城、皇城和外城。從秦漢到隋代,從中國移植到日本的原始工業有織絲、製陶、造船、煉鐵、皮革、香料、漆器、琉璃、油脂、釀酒、造紙等。日本是最早較為全麵地學習和模仿中國唐代製度文明的國家。日本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唐代的先進製度,確立適應當時日本封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麵的製度。此外,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印尼、文萊、斯裏蘭卡、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在曆史上都比較早地與中國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中華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傳播到這些國家和地區。中國古代文明對東方世界的影響,是廣泛、博大、深遠的,它們至今還保存在東方各國特別是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語言、文字、思想、宗教、文學、藝術、飲食、服飾以至於風俗習慣裏。中華文明對歐洲的影響也是多方麵的。中國的物質文明為歐洲的文藝複興和近代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的貢獻是世所公認的,可以說中國古代科技起了開啟西方近代文明先河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世界市場並建立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4](P427)中國的精神文明,如倫理哲學、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主義運動和不少重要的思想家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伏爾泰在自己的政治曆史著作《風俗論》中,就以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為根據,批判教會的蒙昧主義,盛讚中華文明。
當然,對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的認識,應該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既要看到他輝煌燦爛的一麵,為此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又要正視近代以來的落後,勇於和善於學習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果,來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迎頭趕上,再造曆史的輝煌。
二、中華文明的主要內容
中華文明包含的主要內容,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術的進步,不斷充實和完善的。關於“中華文明”,我們曾作過這樣的表述:“是指包括當代56個民族以及曾活躍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5](《前言》P3)這裏將中華文明的成果分為兩類,是因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始,就既有物質生活的需求,也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為滿足這種需求進行的社會生產也包括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兩個方麵,而社會生產的成果當然可大體分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部分。今天看來,中華文明應包含四方麵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