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論中華文明學的學術理論體係(1)(3 / 3)

其二,經濟方麵。中華文明的成就,還表現為社會經濟的進步,這方麵少數民族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國古代有史以來就分為兩大經濟類型,一是以農業為主兼養家畜,一是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經濟主要是由少數民族承擔的,就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生產類型農業經濟少數民族也有許多獨特的創造。如新疆維吾爾族興建的“坎兒井”即是較為突出的例子。在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手工業方麵,我國少數民族更有許多曆史悠久並獨具特色的創造。例如,流行於壯族、傣族、侗族、土家族等許多少數民族的織錦,苗族的刺繡,東鄉族、柯爾克孜族的擀氈,彝族、白族的漆器,瑤族、布依族的蠟染,以及海南的椰雕,新疆和闐的玉雕,都是少數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其三,科技方麵。少數民族在科學技術方麵也有著重要的貢獻。我國古代青銅文化相當發達,這不僅表現在中原王朝直接統治的地區,也反映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如四川廣漢三星堆青銅器表現了古代蜀人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術以及在青銅造型藝術方麵非凡的創作才能。我國古代天文曆法頗為發達,其中也有少數民族天文曆法學家的貢獻。許多少數民族還創造了適用於本民族的曆法。如藏族使用的藏曆、雲南傣族的傣曆、彝族的彝曆、湖南苗族的苗曆等,均自成體係,各具特色,都是中華文明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果。此外,在我國醫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史上,也都有少數民族做出的成績。

其四,文化藝術方麵。少數民族在文化藝術方麵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尤為突出。如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創造和使用了文字。其中在曆史上曾經使用,而今廢棄不用的也近20種,這些古文字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曆史文獻,是研究各民族曆史發展的重要資料。現在仍在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有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傣文、彝文、錫伯文、朝鮮文等。這些文字都有悠久的曆史,不僅是表達語言和書寫的工具,也是顯示文化發展的重要方麵,是中華文明成果的組成部分。用少數民族文字撰寫的史學著作都是寶貴的曆史文獻,而少數民族創作的大量具有鮮明民族色彩和風格的文學作品,均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和史學價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舞蹈傳統,而少數民族更以能歌善舞著稱,在他們中間流傳著大量的歌曲和舞蹈,是中華文明藝術寶庫燦爛的奇葩。

我們今天探討少數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不僅有利於全麵認識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而且對於正確認識少數民族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端正我們今天對待少數民族問題的態度,也具有現實意義。

4、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

中華文明從商周以來到16世紀以前的3000多年間.曾創造出了世界上最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對於這一事實,國外的一些學者也予以認可,如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安田樸認為:在西方“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之前,中國文明非但不比歐洲文明遜色,反而還要先進得多。中國對全世界、全人類做出過巨大貢獻,以至於今天的西方文明中仍有借鑒華夏古老文明的成分。[1]這可從三個方麵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