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論中華文明學的學術理論體係(1)(2 / 3)

其三,天人合一。中華文明在世界曆史上曾經數千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天”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天人合一”講究因人成事,因地製宜,因勢利導,順應自然,師法自然,取乎自然,與自然相通相依,協調一致,和諧共處,具有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中華文明中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對於養身,對於治國,對於處理國際關係,對於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都是有價值的,有現實意義的。

其四,以人為本。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一直站在人類文明的前沿,它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文明在世界文明寶庫中是屈指可數的。它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從古到今一直傳承下來,孕育著炎黃子孫,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文明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中華傳統的人本思想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導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人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過,人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傳統的人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分。

其五,注重實用。中國傳統文明以解決社會人生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執著於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探求。這種重實用的傾向,形成了中華民族經世致用的傳統,強調投身現實、奮發進取的努力和作為。中國人立身行事講究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治國安民重視現實的民情,解決現實問題,並以曆史的實際經驗教訓為借鑒。日常生活則從家庭人倫和自己的職業出發,重視道德實踐,老老實實地做人,在現實中履行自己的義務,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中華民族的性格總是顯得實實在在,既不好騖虛幻的彼岸世界,也難激發起那種非理性的宗教狂熱。

其六,強調道德。崇尚道德是中國古代各家各派的共同傾向。儒家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無德行構成人們人格評價的直接依據。一個人若無崇高的道德,即使貴為王侯,也得不到萬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得到萬民稱頌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還是人們設身處地的行為準則。儒家認為仁義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義之心也就等於喪失生命之根本。再次,道德構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內容。儒家重視教育,但他們所論教育主要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倫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願望是通過道德教化以造就誌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後,道德也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重要標誌。其他各家,其所謂道德的內涵或有不同,但對德的推重則並無二致。而從漢代定儒家為一尊以後,這種重德傳統就得到確立並不斷被強化,由此形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

總之,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豐富多彩,是世界上唯一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明,是東方文明的傑出代表,是人類文明最輝煌的組成部分。中華文明在五千年的發展曆程中,由於受中國社會文明發展道路以及社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地理結構的影響,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它是中華文明內在特質的集中表現。

3、少數民族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的。在數千年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不僅人數眾多、經濟文化發展較高的漢族為創造中華文明起了較大作用,其他少數民族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在某些方麵還是相當突出的。

其一,政治方麵。中華文明的發展,依托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國自夏商周開始建立了數十個王朝和政權,而這些政權有許多就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占據一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相對中原而言,大多處於我國的周邊地區,他們為開發、建設和保衛祖國遼闊的邊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曾經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給中國政治文化輸入新的活力,對於中華文明的貢獻則更為突出。如成吉思汗時期形成的蒙古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為統治民族的全國統一政權——元王朝。元朝的統一,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為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鋪平了道路。再如滿族建立的清王朝,消除了“三藩”割據勢力;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使台灣再也不是漂離於中央政府的一座孤島;在東北通過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遏止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活動;在西北平定了噶爾丹叛亂,把外蒙三十旗和內蒙四十旗牢固置於清政府管轄之下,結束了阿爾泰山以東、恰克圖以南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麵;另外設西寧府,安定了青海;派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的有效管轄;在川、桂、滇、黔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官員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改變了以往土官、土司世代承襲,權力極大,儼然是個獨立王國的狀況。這一切舉措,完成了空前的統一中國的大業,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