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論中華文明學的學術理論體係(1)(1 / 3)

摘要:中華文明應成為專門之學,其學術理論體係主要有基本理論、主要內容、發展曆程三個方麵。中華文明學的基本理論至少應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特點、少數民族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作用、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中華文明應包含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四方麵的內容。龍山文化時代揭開了中華文明史的序幕,夏代中華文明正式形成,之後勤勞而富於智慧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關鍵詞:中華文明學;理論體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

近年來,“中華文明”四字,在報刊雜誌、廣播電視以及日常對話中使用頻率很高,但大多是當作一個詞使用,很少當作一個學科門類對待。而以“中華文明”標名的論著,其概念也大多等同於中國文化或中國曆史,未能關注“文明”與“文化”的區別。特別是專門研究中華文明學術體係者更是頗為罕見。學界對於學術意義重大、研討較多的問題,曆來有倡議成為專門之學的風氣,如經學、儒學、佛學以及甲骨學、金石學、敦煌學、故宮學等等。筆者以為,為了更好的從學術理論層麵弘揚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應該成為專門之學,而且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中華文明”也有資格成為專門之學。因而對中華文明的學術體係從理論上進行探討自然很有必要,本文就試對中華文明學的學術理論體係略陳淺見。

中華文明學的學術理論框架至少應包括基本理論、主要內容、發展曆程三個方麵,簡要敘述如下。

一、中華文明學的基本理論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其基本理論涉及麵也很寬,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1、基本概念

“中華文明”使用頻率很高,但其定義和內涵,特別是“文明”的概念,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華一詞,是由“中國”與“華夏”二名複合而成,大約出現在魏晉時期,其含義在不同階段有所差異。“中華”在現代的詞義,既可指中國,也可指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包括當代56個民族,當然也包括曾經活躍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

談及“文明”不能不提及“文化”,因為二者詞義非常接近,在各類辭書中大多都有互為解釋的義項,往往被視為同義詞,尤其在理論研究中難以截然劃分。然而,這二者畢竟不完全等同,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認為,“文化”與“文明”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麵。第一,縱向而言,從曆史發展階段看,“文化”是人類相對於動物狀態的一種稟賦,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而“文明”是相對人類自己的野蠻狀態而言的,是人類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第二,橫向來看,在實際運用中二者詞義包含的範圍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文化可包括正、反兩個方麵,而文明主要包含正麵的內容。

因此,關於“中華文明”,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表述:中華文明是指包括當代56個民族以及曾活躍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優秀成果。

2、主要特點

隻有把握了中華文明的特點,才能認清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才能揚長避短,讓中華文明光照千秋,因而中華文明的特點也是基本理論問題之一。中華文明的特點主要包括:

其一,源遠流長。中華大地是全世界最早進入人類文明的地域之一。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5000年以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曆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隻有中華文明是延續至今而且從未中斷過的文明。這一奇跡足以把中華文明同其他文明區別開來,如此悠久的曆史,顯示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特點。

其二,崇尚統一。中國具有五千年悠久曆史。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崇尚統一、維護統一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兩千多年前,中華先民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中國雖然經曆過改朝換代、政權更迭,出現過地方割據,遭遇過外敵入侵,特別是近代史上曾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統一始終是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曆次大一統局麵的實現,都奠定積聚了促進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的物資基礎和精神力量;而每一次分裂和戰亂,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和痛苦。因此,追求大一統的理想境界,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原則和目標,保衛大一統的領土完整,維護大一統的社會穩定,則被視為民族的最大權利和責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始終是曆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