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淺論弘揚中華文明的重大意義(2)(2 / 2)

三、深刻的思想意義

弘揚中華文明還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這是因為,弘揚中華文明就要使人們,特別是青少年,了解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感受前人的聰明才智,學習前人的優良品德和創造精神,這無疑將起到開發人的心智、啟迪人的思維、給人以曆史智慧的作用。

例如,弘揚中華文明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對曆史發展規律的認識。曆史的道路盡管十分曲折,但總是向前發展的。正如李大創《史學要論》中所說:“曆史的進路,縱然有時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狀的運動,但此亦是循環著前進的,上升的,不是循環著停滯的,亦不是循環著逆返的、退落的,這樣子給我們以一個進步的曆史觀。我們既認定世界是進步的,曆史是進步的,我們在此進步的世界中、曆史中,即不應該悲觀,不應該拜古,隻應該歡天喜地的在這隻容一趟過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們的光明,將來有我們的黃金世界。”(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1980年據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校印本)中國曆史,特別是近代史,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災難,但我們沒有亡國,而且越來越富強。這是因為我們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始終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隻要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就一定能夠衝破黑暗,迎來光明。與此相關,當人生遇到挫折時,隻要是因堅持真理而受到打擊,就要堅定信念,挺過難關,真理終將戰勝謬誤。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馬寅初先生經過調查,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於1957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了以節製生育、提高人口質量為中心的“新人口論”和綜合平衡、按比例發展的經濟理論。但從此他被免去了北京大學校長等職務,遭到了長達20多年的錯誤批判。可是馬老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不屈服,不悲觀,以髦耋之年,堅持到了雲開霧散,“新人口論”和綜合平衡的經濟理論被社會肯定的新時期。1979年9月,中共中央批準了北京大學黨委《關於為馬寅初先生平反的決定》,恢複了他的名譽和職務。

馬寅初先生在巨大的壓力麵前,能夠保持正常的心態,並且長命百歲,有所作為,是因為他對曆史、對社會、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這一點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統。漢代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漢書?司馬遷傳》)而司馬遷自己更是忍受屈辱,發憤著史,成就事業的典範。司馬遷出生於史學世家,自幼鑽研文史,成年壯遊天下,學識十分淵博。其父司馬談計劃效法孔子《春秋》,寫一部記載春秋以來曆史的著作,但目的未能實現,臨終囑托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後,秉承父誌,飽讀“石室金匱”的國家藏書,開始了著述大業。但就在此時,禍從天降,司馬遷由於為寡不敵眾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腐刑。但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忍辱負重,發憤著述,以畢生精力最終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成就了千秋不朽的偉業。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曆史智慧,對於正確認識曆史、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都具有巨大的借鑒作用。正如瞿林東教授在談到中國史學時所說:“從比較具體的層麵看,不論是關於自然的認識如天文、地理、生產活動等,還是關於社會的認識如民為邦本、治國安民、法製、教化、移風易俗等,都積累了豐厚的曆史智慧。曆史智慧是同現代科學知識、認識水平、實踐能力相對待而言的;但是,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割斷二者之間的聯係,正如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割斷曆史一樣,而任何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都不能不受到曆史智慧的啟迪。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曆史智慧之光在未來的社會裏仍將放射出燦爛的光華。”(《傳統史學與未來社會》,《文史知識》1999年第11期)

總之,弘揚中華文明意義重大,全國人民,特別是學術理論界,都應把弘揚中華文明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並為之做出應有的貢獻。

(原載《陰山學刊》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