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文明必須研究中華文明發展史,而研究和總結中華文明發展史又對傳承中華文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曆史悠久,是一個數千年來始終保持統一和持續的文化形態的古國。“世界幾大古代文明,隻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地延續下來,這同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注重治史有著直接的關係。”(《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給白壽彝同誌的賀信》,《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3期)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有“治史”的傳統。我國的史學起源很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先民已有了原始的曆史意識,最晚在商代已有了史官。至周代已有了史鑒的觀念,《尚書?召浩》說:“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意謂我們不能不以夏為鑒戒,也不能不以殷為鑒戒。之後“多識前古,貽鑒將來”(唐高祖《命蕭璃等修六代史詔》,《唐大詔令集》卷81),成為曆代史家的共識,也成為曆史研究的一個基本任務。與此相關,還有了“易代修史”的傳統。一個朝代滅亡以後,後繼的新朝代為了總結曆史,借鑒往事,吸取經驗教訓,都要給上一個朝代編纂曆史。唐修隋及前代史,宋修唐史,元修宋、遼、金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這一修史的優良傳統綿延不斷,經久未絕,兩千多年來積累了豐富浩瀚的“二十六史”和其他汗牛充棟的曆史著作,構成我國珍貴的曆史文化財富。這一“治史”的傳統和由此而產生的大量成果,不僅保證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不致中斷,而且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這不隻令中國人自豪,也為近代以來西方學者所推重。黑格爾指出:“中國‘曆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曆史哲學》中文本,三聯書店1956年出版,第161頁)今天,我們弘揚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保持“治史”的優良傳統,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斷發掘曆史寶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作出新的總結,以推進祖國的建設事業,更好地邁向未來。因而,弘揚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深遠的曆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二、重要的現實意義
弘揚中華文明不僅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可以從兩方麵加以認識。
第一,弘揚中華文明是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向整個世界敞開了國門,與國際交流日益廣泛。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這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曆史意義的一件大事,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