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助劉邦打下了江山,同樣,在後來做皇帝的時候,人際關係也對劉邦的作用非常之大。因為就算做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都能自己處理得下來,同樣需要靠下麵人來做事。何況這時,還有一些諸侯王不服從管理。同時,還有北邊的匈奴虎視眈眈。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關係,同樣會釀成大禍。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和匈奴約定共同攻漢,帶兵進入雁門關,攻占了太原郡。於是劉邦親率大軍出征,首先打敗了韓王信,然後擊敗匈奴兵。匈奴兵節節敗退至代穀(今山西省繁峙縣和原平市一帶),劉邦就派使臣出使匈奴,目的是想打探匈奴的虛實。匈奴故意將精銳部隊隱藏,然後讓漢使看到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借此來迷惑漢朝派去的使臣。
果然,劉邦派去的使臣回去後都對劉邦說匈奴兵可以攻擊。隻有婁敬最後去了回來說:“兩個國家交戰,是應該用最好的部隊擺在前麵的。現在我去匈奴那邊,看到他們的全是老弱病殘之兵。可以想得到他們是故意這樣的,然後用精兵設下埋伏等我們去。我認為匈奴不可以攻擊!”但是劉邦沒聽婁敬的,還大罵他一頓,把他關起來,準備打敗了匈奴回來後,再處罰他。
結果,劉邦這次去沒打敗匈奴,還讓匈奴設計圍在了白登山。就這樣圍了七天七夜,劉邦沒有辦法突圍。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當然又是借助人際關係。
劉邦用陳平的計謀,派人去賄賂了匈奴的皇後,然後對匈奴皇後說:“現在兩個國家交戰,就算單於贏了,對您也沒什麼好處。試想,漢地美貌女子那樣多,到時候單於會不會移情別戀,不喜歡您呢?另外就是漢王還有別的人幫助,單於也要防備啊。”
匈奴皇後一想也是,於是就去勸匈奴不要對劉邦趕盡殺絕。剛好單於和別的部隊約定了在這個地方會師的,而這些軍隊現在還沒有來。單於就懷疑他們是不是和漢軍有勾結,於是就聽從皇後的建議,放開包圍圈,讓劉邦和他的部隊走了。
劉邦回去後,殺了前麵那些說匈奴可以攻擊的使者,放了婁敬,並且封他為侯。
“白登之圍”後,匈奴單於又屢次違背和漢朝簽訂的盟約,對漢朝的邊界地區進行劫掠。這時候,劉邦為了能夠讓軍隊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就嫁公主與匈奴和親。另外,漢朝每年還送給匈奴大批的棉絮、絲綢、糧食、酒等。從這時開始,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得到了暫時的緩和。
這就是劉邦處理自己管理範圍之外的人際關係所用的辦法。現代管理者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人際關係要處理。如果這類關係處理不好,同樣會對公司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一名管理者來說,在某種程度上,他的人際關係比他的能力還要重要。有人說,管理這些東西好像並沒什麼神奇的,人人好像都會點兒。看上去好像是這樣,但是為什麼不同的人來管理同一家公司,用的也是同一種管理方法,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中間起作用的就是人際關係。
管理看上去是不難,但是如果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就不是隻憑個人知識和經驗就可以做好的。一般來說,很多成功管理者都有他們的人際關係網。這個關係網,就是他們做好管理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空降的管理者,剛開始到一個地方的時候,不能馬上開始工作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他要熟悉環境,另一方麵是他要有時間來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
保持熱情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在很多成功者的人生路上,似乎都有無數的巧合。劉邦剛開始起事的時候,正巧碰上了讓他去押送勞役,又剛好總是有人逃跑。所以,才有了他後來放掉這些勞役,而勞役都願意跟隨他逃亡這些事兒。
後來有了陳勝吳廣起義,又剛好沛縣縣令覺得自己威信不夠,蕭何和曹參等又剛好是劉邦的朋友,所以向縣令推薦劉邦回去。爾後,縣令反悔時,又剛好城裏的樊噲也是劉邦的朋友,他帶人殺了縣令,迎劉邦進了城。
真的是如此多的巧合,把劉邦推到了起義軍領袖的位置嗎?
錯,真正把劉邦推到這個位置的,應該歸功於劉邦在沛縣幾十年經營的人脈。雖然說時勢造英雄,但是,如果劉邦沒有事先積累的好人緣,就算他再有本事,再有好的時勢,也沒有那樣多的巧合來助他成功。
可以這樣說,人際關係就是成功者走向成功的一個個轉折點。我們在總結那些成功者的成功經驗時,就會發現,在他們事業麵臨轉折點時,無不有一些關係到他們事業成敗的重要人物出現。就是這些重要人物,促成了那些成功者的最後輝煌。而所有這些人物的出現,無不與那些成功者的人際關係有關。
既然人際關係對管理者來說是如此重要,那麼,一個管理者該怎樣建立他的人際關係呢?
要想有好的人際關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熱情”。隻有熱情,才能對自己的理想不放棄,才能讓人從你的身上看到希望,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