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個月,奇跡發生了。工人的精神麵貌和以前截然不同,每個人上班時都是精神抖擻的,再也看不到那種無精打采的現象了。工廠也從虧損狀態中擺脫出來,開始重新盈利了。
這位經理靠人際關係的轉變,實現了整個工廠的改變。工廠一直把他製定的改善員工人際關係的方法延續下來。如今,你到這家工廠去,每天午餐的時候,你還可以看到一個西裝革履的人,正在給工人派發烤肉。這個人一定就是這家工廠的現任經理。
管理難,主要就是難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有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進入職場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說:“以前我總以為,工作中最需要的是有關工作的知識,現在我才明白,其實工作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和人打交道!”這位學生隻是剛剛進入職場,擔任的也是較低的職務,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事實上,作為管理者,職位越高,人際關係在他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在企業中,維係企業正常運轉的是公共關係,是企業的管理製度。但是,真正讓企業中人與人之間能夠保持良好的關係,讓團體的行為能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的,則是企業最高管理者的人際關係能力。如果把這種讓人和諧相處、讓企業對個人具有凝聚力的行為係統化,就稱為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也就是一個企業的凝聚力所在,一個企業所奉行的企業文化,應該在它的管理者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研究表明,當員工在與上司關係不好時,心理上會處於一種衝突狀態,精神也會跟著受到影響而變得緊張。很難相信,一個精神處於緊張狀態的員工能夠完全漂亮地做好工作。所以,作為領導,處理好與屬下的關係是讓屬下的精神處於積極狀態的方式之一。
曾經有人批評劉邦身為帝王,卻不知道尊重臣下。舉的例子是:有一次,一個大臣去見劉邦,結果劉邦正抱著一個女子在那裏說笑,看著大臣進來也不理。於是,這個大臣氣得回頭就走。劉邦放下懷裏的女子去追那個大臣,追上後就把這個大臣按在地上。然後,騎在這個大臣的脖子上問:“你為什麼一看到我就跑?”這個大臣說:“因為你不懂得尊重人,是個桀紂一樣的昏君。”還有一個批評是劉邦看不起儒生,有一次,竟拿著一個讀書人的帽子往裏麵撒尿。然後,就從這兩個例子中,說劉邦是個痞子樣的君王,沒有一點自己的形象。
但是,這裏我們反過來想,這兩個故事其實表現的是劉邦的開明。第一個故事中的大臣是自己進去的,一進去就看到劉邦在和女人親熱。如果是落在別的帝王手裏,這可是犯了大忌,是死罪。劉邦非但沒有生氣,而是開玩笑般地跑過去把他按在地上。後來,這個大臣笑罵他是桀紂一類的昏君,他也沒有生氣,而是哈哈一笑了之。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度的君王。試問,從古以來,有幾個君王能夠有氣量忍受這些事兒?
第二個故事,是說劉邦不尊重讀書人,也是一種誤解。其實,在劉邦從創業到做皇帝以後,一直是很重用讀書人的,比如蕭何、張良等。而且,劉邦製定了很多製度來鼓勵人們讀書。他不喜歡的隻是那種隻知道讀死書的腐儒。這類人做事總是照著書本上來,沒有什麼實際本事,又自認為讀過一些書,所以總是自視清高。作為一個當權者,如果看重這些人,才是最大的失誤。
作為國家的最高管理者,劉邦是非常注重處理和下屬的關係的。除了在重大事情上他不會手軟外,他對屬下一貫是很寬容的。當然,在人際關係處理中,劉邦有一點做得絲毫也不馬虎。那就是不管是誰,不管關係怎樣好,當他威脅到劉氏家族的統治時,一定不能手軟。比如劉邦在他晚年殺了很多功臣,雖然中間有一些是冤枉的,但是,更多的是真正會危害到劉氏集團的實際利益者。
當然,作為管理者的人際關係,並不隻是局限於被管理對象的層麵,這其中還包括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這些關係,對領導者也是至關重要的。
當初劉邦和項羽打仗時,兩人相持在那裏,就是打不出勝負來。這個時候,決定勝負的就是兩人的人際關係了。
兩人帶著各自的軍隊在打仗,天下的各國諸侯都在觀望之中。如果他們出兵幫誰,顯然誰的力量就會強大。後來,劉邦派隨何去說服英布投靠了劉邦,雖然英布最終被項羽手下的龍且打敗,但是,他成功地拖住楚軍幾個月時間,為劉邦贏得了時間。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人就是韓信了,可以說當韓信打敗齊國後,他幫誰誰就能贏。當然,劉邦巧妙地處理好了和韓信的關係,終於讓韓信出兵最後戰勝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