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說“富不過三代”。可是,香港傳奇家族企業李錦記創業於1888年,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發展仍然很健康。是什麼讓李錦記打破了“富不過三代”這種規律般的說法呢?是李錦記的接班人製度。
雖然是家族企業,接班人也是李家人,但是李錦記對接班人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除了工作能力以外,在家庭方麵也有規定。比如1972年接管李錦記的第三代傳人李方達,在接管了企業後就定了個規定。李文達認為家庭不和睦是事業失敗的原因之一,而且家族企業往往是以家庭為核心,企業也是家庭的一部分。所以他對家庭成員定下了一個規定:一、結婚後隻能有一個家庭,否則就退出董事局;二、不能離婚,否則也要離開董事局,股份可以保留,但是不能參與公司的決策。
現在,李氏家族的第五代已經開始成長了。李文達又出了個規定:第五代的全部教育費用由公司負擔,但是他們必須拿到大學畢業證,並且在其他公司工作三年。然後,通過公司的考試才能進入家族公司,並且隻能從基層做起。
就是這些預先對接班人進行培養的規定,讓李錦記李氏家族能夠延續至今,創造了家族企業的一個傳奇。
另一個香港企業家——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超前培養接班人就更加提前了。在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钜、李澤楷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讓他們出席旁聽董事局會議。為了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他把兩個兒子都送到美國留學,李澤楷上學時的零用錢,都是他課餘時間兼職所得。
兩個兒子完成學業後,李嘉誠也沒有讓他們進他旗下的公司工作,而是讓他們去加拿大。兩個兒子一個做房地產開發,一個投資銀行。當他們獨自在外經營並小有成就以後,才讓他們進入自己旗下的企業擔任了重要職務。
可見,成功的管理者在人才的培養和接班人的選擇上,可謂費盡心思。聯想的總裁柳傳誌對培養人才有個這樣的理論:如果你要做一個好裁縫,做出最好的西服,就必須從做鞋墊開始,慢慢開始做別的衣服,最後才能做西服。當年郭為進入聯想時,是聯想的第一個工商管理碩士。在聯想工作的1988年到2000年間,他每年都要換一個新的工作崗位。這期間,他在12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工作過。就是這種培養方法,讓他後來成為聯想的接班人之一。
那時,柳傳誌經過很長時間的培養和觀察後,認為楊元慶和郭為可以成為他的接班人。可是,到底是用他們哪一個呢,這讓柳傳誌大傷腦筋。楊元慶和郭為都是能夠成為總裁的人物,很難讓他們其中一個在另外一個手下做事。不管選擇哪一個,另一個都可能會成為以後聯想的強勁對手。思考之下,柳傳誌想了這樣一個辦法:把聯想一分為二,成立“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同時實行資本拆分,然後讓楊元慶和郭為分別執掌。就這樣,柳傳誌解決了他思考了很久的接班人問題。
遙想當年諸葛亮管理蜀國,由於不重視人才的培養,致使蜀國最後人才凋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麵。管理企業也和管理國家一樣,在人才的培養上,要做到未雨綢繆。提前就對接班人進行培養和觀察,這是一個企業管理者除了管好企業之外最重要的任務。
管理好企業,關係到企業的現在。培養接班人,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所以傑克·韋爾奇說:“培養一個合格經理花十年的工夫不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