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諸葛亮,是蜀漢集團的全權管理者,就和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一樣。隻是他從來沒敢起要取代劉禪之心,因為諸葛亮深知,眾人服他,是因為他是蜀國的丞相。如果他想為蜀國之主,這就超出了他職業經理人的想法了。
這就是劉備選擇接班人的辦法,和劉永好所說的有異曲同工之妙。讓劉禪做接班人,讓諸葛亮做實際的管理者。這樣,既能讓劉氏江山能往下延續,又讓這種延續不會因為接班人的無能而失去。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華西村的黨委書記吳仁寶在選擇接班人時,就選擇了他的兒子吳協恩。當然,選擇誰做華西村的第二代領導者,並不是吳仁寶一個人說了算。投票選舉接班人的時候,175個黨代表全票通過吳協恩為華西村黨委書記。
不過,吳協恩在媒體麵前經常說,自己以前沒想過要做黨委書記。在他之前一直是父親吳仁寶當了40年書記,把華西村從一個貧困村變成了“天下第一村”。吳協恩還說,之前,父親做得太好了,他沒有把握能夠做得更好。
是不自信嗎?不是。當初投出的175張信任票中,也有吳協恩自己的一票。
吳協恩說自己不能做得太好,其實隻是一種低調。就像吳仁寶所說的:“兒子能說這句話,就說明他勝過我了,已經一代勝一代。這說明他謙虛謹慎,尊敬我這個父親。我是這麼想的,他能夠講這個話,就說明他有水平。”
事實也正如吳仁寶所說,兒子吳協恩這樣說,一方麵是他性格上的低調;另一方麵,也是形勢問題。在華西村的文化中,“孝”是核心之一。對老人的尊敬和謙遜,也是“孝”的一種表現。如果吳協恩當時公開說的是自己打算如何做,如何超越父親,會被視為不“孝”。一個不孝的人,自然也難贏得民心。所以,吳協恩要用謙遜的態度,來得到大家的認可。
果然,剛一接班的吳協恩用他的低調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但是,在真正實施管理的策略上,吳協恩與吳仁寶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吳仁寶教育村民,喜歡用傳統方法來教育。而吳協恩則希望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方式,來管理華西和華西的企業。
在資產管理上,吳仁寶信奉傳統的觀念,要做到“既無外債,又無內債”,後來,又改為固定資產投入上不借貸。雖然華西最終進入了資本運作,但並沒有真正做大。而吳協恩在資本方麵的觀念,明顯是超現代的。現在,他進行的是上市、融資、國際競爭之類的大課題。
選擇吳協恩做華西村的第二代掌門人,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肯定是最合適的。吳仁寶曾經說過多次,兒子吳協恩接班,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眾望所歸,他隻是聽取了大家的意見的結果。
再優秀的人才也需要培養
現在的老板總會有這樣的感歎:自己的公司花了那麼多錢,在人才市場、各大網站到處打廣告高薪聘請各路英才,卻總是不能如願。來報名的很多,仔細一問,幾句話一聊,就讓人失望。
而古代帝王找人才卻很簡單,仿佛那個時候遍地都是人才一般。周文王遇薑子牙,隻是在打獵的時候到河邊歇一會兒,和個釣魚的聊聊天,就遇到了個人才,你看這人還是興周八百年的薑子牙;還有劉備,隻是帶了些禮物,去茅廬去了幾次,就得到了被稱為“天下第一相”的諸葛亮的輔佐。周文王和劉備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得到了人才,還落下了禮賢下士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