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節我們說了,公司管理者在找接班人的時候,要找比自己更優秀的,這樣更有利於公司的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公司管理者不一定能找到比自己更優秀的管理者,這個時候怎麼辦?答案:找最合適的。
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像肯德基那樣,能有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機會。而且整個社會的經營環境,有好的時候,也有蕭條的時候。麵對蕭條時期的管理者,應該學會的就是守成,怎樣讓公司在整個大環境變得不利於擴張的時候,能夠做到自保。
三國時期,孫策在父親死後經營江東,帶著兵將東征西討,終於打出九郡十八州的領地來。吳郡太守許貢寫信給曹操獻計怎樣對付孫策,但送信人讓孫策手下抓到。孫策見信後殺了許貢。許貢的門客三人為許貢報仇,重傷孫策。孫策尋華佗醫治沒尋到,華佗徒弟替他醫治,告訴他中的箭上有毒,在百日內不可動怒,否則很難治好。但是,孫策性格暴躁,幾次發怒終於讓金瘡迸發,不能醫治。
臨終之時,孫策把弟弟孫權叫到床前,並囑咐張昭等臣子說:“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可有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然後,取印綬給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策臨終前對接班人孫權交代的這番話被引為經典,譯成白話就是:帶兵打仗,和天下英雄搶地盤,你沒有我厲害;用好人才,讓他們安心地盡力保全江東,我沒有你厲害。你要念在父親和我創業的艱難上麵,好好地管理好江東。後麵的事你自己做主吧!說完這番話後,孫策又勸母親吳太夫人:孫權的才能十倍勝過他自己,讓吳太夫人不要擔心。並且說以後大事上遇到不能下決定的,如果是內部的,可以問張昭;如果是來自外部的,就問周瑜。
把各種事情吩咐完了之後,孫策永遠閉上了雙目。隨後即位的孫權,雖然後來也曾數次和曹操交戰,各有勝負,但終不如孫策在世時那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
孫策讓孫權做自己的接班人,也是不得已的選擇。雖然孫權會用人,是個守成之主。但當時是亂世,天下英雄紛起。處在那個時代,顯然隻會守成是不夠的,如果你不滅掉別人,遲早有一天會被你的對手滅掉。創業難,守業更難。顯然東吳更需要的是孫策這樣的創業之主,可惜的是,孫策找不到比自己更好的接班人。他隻好退而求其次,就找個守成的接班人。
當然,孫權坐領江東後,沒有讓孫策失望。他雖然沒有把父兄打下的基業發揚光大,但是,也沒有讓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在自己手上丟掉。這也是當初孫策選擇他為接班人的初衷。
中歐商學院院長朱曉明,在2010年年度最具影響力企業領導頒獎典禮上,給劉永好頒獎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民營企業的傳承上,第一代企業家最麻煩的事情是什麼?”當時,劉永好已經內定女兒為接班人了,但是他回答的是:“子女接班有兩個條件,一是願意接,二是接得住。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麼就讓更優秀的人來管理,更早開始培養最優秀的管理人員。”
劉永好的話,說出了現代家族企業在選擇接班人上的一種開明之舉,那就是接班人不一定要在後代中找。
但在封建帝王一統天下的時候,就算他們的子女再不成器,再不願意當皇帝,這個皇帝也非得他來當不可。比如三國時代的劉備,明知道兒子劉禪不成器,連守業之主也算不上,還是向諸葛亮托孤。還假惺惺地對諸葛亮說劉禪可輔就輔,不可輔就替代他算了。嚇得諸葛亮六神無主,當場跪在地上叩頭把頭都叩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