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目光放得更高,才能走得更遠 (1)(2 / 2)

用製度來管理,這是領導的最高層次。管理小公司靠的是人情,而管理大公司,則一定要靠製度。“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千軍萬馬讓一個人來指揮,他不可能用人情來對待每一個人,所以這時就需要製度來幫忙了。而製度的製定,需要的是大智慧,隻有對各種事情進行綜合考量,才能製定出最合適的製度。

韓非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製度是用來管理人的,卻需要管理者來製定。製定製度的管理者,就是君子。他製定製度,眼光必須要高於製度,才能製定出合理的製度。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日本人澀澤榮一,參加過明治維新。後來決定退出政壇後,他開始經商。他一生共創辦了一百五十多家銀行和企業,擁有“日本企業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經濟的領路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等一項項桂冠。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論語加算盤》,意思就是用《論語》的思想來進行商業管理活動。

“君子先求諸己,後求諸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要不斷充實提高自己,把自己的戰略目光放得更高更遠。“你能看多遠,你就能走多遠”,領導者的眼光,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領導者眼光高了,看得遠了,才能做好一個集團的總指揮、領路人。作為一名領導者,你可以不懂做事。但是,你一定要懂得管理人,懂得高瞻遠矚。

公司管理者的思想高度,決定了公司的發展高度。所以,如果想要公司能夠發展得更好,就必須讓你的下一任管理者能夠有高過你的眼界,以及管理水平。

如果選擇的接班人能力比你差,下任選擇接班人時也和你一樣。很顯然這樣下去,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差,公司的業績也就一路下滑,同樣,如果你挑選的接班人比你優秀,你的下任也繼承你的做法。這個習慣一直傳承下去,公司管理者將會越來越優秀,公司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選擇誰來做接班人關乎公司的未來

劉邦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而取天下,開大漢四百年之基業。但是,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卻讓他糾結犯難。按照慣例,劉邦的長子劉盈被立為太子。但是,太子性格太過軟弱,劉邦比誰都清楚這事兒。他思來想去就想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立他喜歡的趙王劉如意為太子。

但是,這件事做起來並不容易,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讓他一下子就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很難,得找理由。得天下稱帝時劉邦四十八歲,他想要換太子時已經到了人生的晚年。年紀大的人做事不像年輕人,而是變得喜歡瞻前顧後,劉邦難免會思考得久一些,如此一來二去,他的想法就讓呂後知道了。呂後著急了,太子劉盈是劉邦的大兒子,可是呂後親生的,呂後就想怎樣讓劉邦改變主意。

正當呂後為這事兒著急的時候,有人給呂後出主意說:留侯張良最有謀略,皇上也很相信他,您可以請他幫忙想個辦法!呂後找到張良。張良在劉邦封王時拒絕了劉邦對他的封賞,隻要了留城一個小小的鎮作為自己的封地,在政治上他也宣布隱退了。但是張良的謀略還在,他對劉邦也很了解,他也認為劉邦不該換掉太子。但是張良明白隻憑口舌之詞是無法說服劉邦的,必須要讓劉邦看到人心所向,明白大家都擁戴劉盈才行。思考之後,張良就給呂後出了個主意。

這時天下已經平定,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劉邦起用。但有四個人因為不肯在劉邦手下為官,他們覺得劉邦對人輕慢無禮,就逃到商山隱居起來,發誓終身不做漢臣。這四個人就是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和夏黃公四個人,合稱“商山四皓”。“皓”的意思是老頭,“商山四皓”就是“商山四老”的意思。張良就給呂後說了:“皇上最重視賢德有才的人,‘商山四皓’的名氣很大,如果能請他們出山,表示對太子的支持。那麼,皇上肯定會取消另立太子的想法。”

呂後聽了張良的主意,讓人備了厚禮,態度恭敬地去請“商山四皓”。結果,真讓她給請回來了,“商山四皓”回來後,呂後讓他們輔佐太子。

這邊呂後請來了“商山四皓”,劉邦卻仍然在想要改立太子。當他打敗英布回京後,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但是,他仍然決定把太子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