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目光放得更高,才能走得更遠 (1)(1 / 2)

管理者有才能是好事,但是管理者的戰略眼光,是比才能更重要的事情。

三國後期的魏國大將鄧艾很有才能,和鍾會一起帶兵攻打蜀國。他帶人翻過千山萬嶺,直至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投降,蜀國被滅。

鄧艾以奇兵滅了蜀國,自認為自己功勞很大,目空一切起來。當時,魏國當權的是司馬昭,他早就對鄧艾有防範,怕時間長了生變,就下詔讓鄧艾回京城當太尉。看上去好像是升了鄧艾的官,其實是想借此機會奪了他的兵權。

雖然鄧艾是個領兵的將才,卻沒有知人、知事的政治眼光。這種時候他還沒有看出司馬昭對他的防備之心,還在想著自己還有很重要的事情沒完成,就是滅掉東吳。鄧艾上書給司馬昭說:“我軍現在滅了蜀國,應該挾勝利之勢,趁機進攻東吳。東吳現在聽說蜀國被滅掉了,一定是人心恐慌。我們如果出兵,肯定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很快就可以滅掉東吳。為了兵力能夠得到很好的調整,到時能一舉滅掉吳國,我想先領著這邊的幾萬兵馬作好準備。”

那邊司馬昭正在懷疑鄧艾,這邊他卻還在堅持不肯放棄兵權,甚至連升官的機會也不要,還說什麼是為了收複蜀國。這讓司馬昭疑心更起,他命人去鄧艾那裏,責備他不該自作主張封賜蜀後主劉禪。鄧艾振振有詞地說:“我出征蜀國是奉朝廷之命,是為了朝廷做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封賜劉禪,是為了做樣子給東吳看,表明朝廷的仁慈。這樣可以感化東吳為安定東吳作準備。如果這個命令等朝廷來下,蜀道艱難,往返需要時日,對國家的安定不好。《春秋》上說,士大夫出使,隻要對社稷國家有利的事,皆可以自己做主。鄧艾雖然不敢自比古人,但是對國家有害的事,相信不會做。”

連古人的話都搬了出來,鄧艾也夠天真的。這讓司馬昭更加不放心了,朝廷中那些妒忌鄧艾的人也紛紛上書彈劾鄧艾,說他存有叛逆之心。最後,司馬昭派人去把鄧艾抓了起來,然後在押送他回京的路上,想辦法將他殺害。

用兵打仗,鄧艾可稱為天才,但是沒有周密的、看得更遠的政治眼光,所以最終導致了他功成身亡的人生悲劇。也許鄧艾到死都沒明白,自己才能出眾,智慧過人,又為國家立下了大功,為什麼會落得個如此下場。

縱觀曆史,這類隻會打仗卻因為沒有更高的政治眼光惹來禍事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事件的主角無不是一時人傑,但是,當他們到達一定的人生高度時,就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了,不懂得進退適時,而落得不好的結局。

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張良,據傳是早年得一位老人傳授《太公兵法》,苦心研讀終於有所得。張良讀書有了本事後,就開始想找到一個能夠用他的人。秦朝末年正是亂世,各路英雄雲起,張良用《太公兵法》中的一些觀點來和他們談論打仗的事情,卻沒有人能理解。最後,他在帶著一百多人去留城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和以往一樣,他也和劉邦談起了兵法,沒想到劉邦對他的理論深以為是,於是他就跟隨了劉邦。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是劉邦對張良的戰略眼光的最好肯定。後來,劉邦當皇帝後,要封張良為齊侯,食邑三萬戶,卻被張良推辭了。他說:“我不敢接受這樣高的封賞,當時我遇到陛下時是在留城,陛下能把留城那個小鎮封給我就可以了。”於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

功成之後,張良立刻用與世無爭的行為來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才能從風險無比的政治漩渦中安然身退。反觀和他一起輔助劉邦的其他人,和他被並稱為“漢初三傑”的蕭何那樣的老實人,也曾經被劉邦投進監獄過。而韓信,因為功高震主,幹脆就招來了殺身之禍。和他們相比,張良的選擇無疑也是明智的。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有高的眼光,眼光越高,才能看得越遠。有句古話:“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會做事,隻是小智慧,會管理人,才算得上大智慧,而比大智慧更勝一籌的就是“睿智者”。

前麵我們說過,領導者要做的主要就是管理好下屬,這就是所謂的“大智”。然後,當一個領導者能夠管好下屬之後,他就需要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開始要學會用製度來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