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唐太宗勸諫最多的是魏征。魏征經常進諫,有時候太宗不想聽他的意見,他就和太宗爭執起來,就算太宗很不高興,有時拿殺頭來威脅他,他也堅持自己的意見。一次,太宗下詔征兵,規定不滿十八歲的男子也可以在應征之內。魏征卻對太宗說:“我聽說過竭澤而漁,就是把池塘的水放幹來捕獲裏麵的魚,這樣的話,池塘裏就沒有魚可以捕了。現在陛下要將不滿十八歲的健壯男子也征來當兵,這也是竭澤而漁啊,試問陛下以後再到哪裏去征兵?還有,征兵把男子都征走了,國家的稅賦誰來完成呢?陛下之前宣布過隻有十八歲以上的男子才能應征,現在卻要更改規定,不是失信於民嗎?”太宗聽了魏征的話,承認自己錯了,宣布撤銷了這道詔書,還升了魏征的官。
還有一次,太宗抓著一隻小鳥在玩,魏征過來了。太宗一看,趕緊把小鳥藏在了袖子裏,他怕魏征說他玩物喪誌。其實,魏征遠遠就看見了太宗手上托著小鳥在玩,但是,他假裝不知道,就向太宗奏事。魏征講了很長時間,卻沒有離開的意思,太宗也不好意思趕魏征走。等太宗袖子裏沒動靜了,魏征的事情也奏完了,就向太宗告辭了。太宗等魏征走了,把小鳥拿出來一看,已經悶死了。於是,太宗非常生氣,回到宮中就怒氣衝衝地對長孫皇後說:“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問殺誰。太宗說:“魏征經常頂撞我,讓我很難堪。”
長孫皇後聽了,就進去換了禮服出來,然後把太宗請到上方坐下,自己對太宗下拜道:“恭喜皇上!”太宗問:“喜從何來?我都氣得要命。”
長孫皇後說:“君王聖明,臣下才能真言進諫。現在魏征敢當麵指出您的不對,不正說明您是位賢明的君主嗎?所以臣妾要向皇上賀喜!”唐太宗馬上怒氣就消了,明白了魏征和長孫皇後的苦心。
魏征死後,唐太宗十分悲傷。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麵鏡子。”
曆史上的有道明君,無不是善於聽取各方意見的。作為管理者,真正和下麵員工接觸的時間不是太多,對員工的想法很難做到真正地了解。所以,多聽員工的意見,對管理上是很有幫助的。
鼓勵員工多提意見,管理者不僅自己可以從中得到教益,也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不管員工的意見對與錯,他肯對管理者提意見,就證明他對管理者還是有希望和信心的。作為管理者,應該對這種熱情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讚賞態度,以增加員工的榮譽感。
當然,領導者要善於聽取意見,也要明辨是非。宋神宗年間,蘇東坡因為寫詩諷刺新法而下獄。就有人向神宗皇帝報告說,蘇東坡對皇上不敬。神宗說:“蘇東坡就算有罪,也不應該對我不敬,你是怎樣知道的?”
那人就說了:“蘇東坡寫了一首詩,是這樣的,根到刀泉無油處,世間惟有蜇龍知。皇上是飛龍在天,蘇東坡詩中的意思是說皇上對他不了解,所以他想去求地下的蜇龍。”
神宗就說了:“詩怎麼能這樣解釋?蘇東坡這首詩寫的是檜樹,和我有什麼關係?”進讒言者無話可說了。
一個有智慧的領導,既要學會廣開言路,納諫從流,也要學會分辨是非真假,不成為被人利用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