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無為而治,讓下屬自己來作決定 (1)(3 / 3)

原來,王安石吃菜是隻吃麵前的,他是國家重臣,他要做的事都是些國家大事,沒有時間在這些生活小節上多花時間。那位下屬隻用這些細節來推斷他的喜好,才判斷錯誤。

過分地追究細節,很多時候不光不能做好事情,還會把真正的大事誤掉。

領導者的無為,並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不需要他們去親力親為。“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並不是要管理者什麼都不做。而是說要遵循客觀的規律,尊重下屬的能力,讓下屬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管理者做事,要懂得取舍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但是,相對於“有所為”來說,做到“有所不為”更難。

王石是萬科地產的董事長,萬科公司是他自己一手創立起來的。後來,他把萬科的管理權大部分下放給了總經理。權力下放後,王石突然感到很不習慣,因為以前一直是他在做的一些事情,現在都不用他做了。很多以前必須向他彙報的小事,現在沒人來向他彙報了。於是,王石開始重新過問公司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本來是他全權交給總經理處理的,但是,他自己現在因為不習慣沒事做,就又拿回來自己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王石發現出問題了。當他和總經理溝通工作中的事情時,對方的表現不如以前那樣積極了,工作熱情也沒以前高了。王石檢討自己,發現自己確實過多地幹涉了公司的管理,把一些本來不該自己做的事情又重新撿起來做了。這就說明,細節上的過多注意,讓下屬覺得沒法放手做事。

王石思考之後,決定徹底地實行“無為而治”,他又開始將權力逐步下放。一年之後,他發現自己終於從工作的瑣碎中解脫出來了,很多事情他不用過問,下麵的管理人員一樣能做得很好。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說,管理大的國家應該像煮小魚一樣,不要總是去過多地翻動它,這樣的話小魚就容易變碎。管理之中,“無為而治”就是要充分發揮下屬的主動性。最好的管理者是這樣的,即使他不在公司,公司也能像平常一樣正常運轉。使公司能夠運轉的是管理製度和企業文化,而不是管理者本人。

“無為而治”也是指管理者要遵循企業的正常規律,不要人為地打亂它。

古時候,舜做君王,派鯀去治理洪水。鯀治理洪水用堵的方法,結果水越堵越高。鯀治水用堵的方法治水9年,結果還是失敗了。鯀死後,舜又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使用疏的方法來引導洪水。遇到洪水不能通過的地方,就開挖大河,讓水流出去。13年後,禹終於把水治理好了。

而這時候,舜管理天下,用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方法。他把很多事情都交給別人去做,自己隻是做管理工作。

作為領導人,能夠做到“無為而治”而天下太平,確實是一種難得的才能。劉邦的手下曹參,最早是武將出身,後來劉邦稱帝後,曹參做了齊國的丞相,齊國是當時天下最大的諸侯國,是劉邦的大兒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

孝惠帝二年,蕭何去世了,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吩咐手下人趕緊整理行裝,說:“我馬上就要進京當丞相去了。”果然,朝廷馬上派人來召曹參進京做相國。

劉邦起事前,曹參和蕭何是很好的朋友。後來,等到兩個人都做了大官,之間就有了矛盾。但是蕭何臨終前,向孝惠帝隻舉薦了曹參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