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追究蕭何的責任?因為劉邦擔心的是大事,是蕭何謀反。如果蕭何有謀反的野心的話,他肯定會勤政愛民,想辦法收買民心,麵子上做得非常好。就像當初劉邦起兵為了取得江山對老百姓所做的一樣。如果劉邦不是心懷大誌,進鹹陽以後就不會見到金錢美女不動心了。現在蕭何撈錢,為自己弄些好處,搞得民怨沸騰,這證明他胸無大誌,滿足於現狀,所以劉邦就放心了。比起謀反來說,占老百姓些地,這隻不過是些小事,沒有必要去追究他的責任。
因此,對細節問題不過分注意,體現的是管理上的一種大智慧。
在現實中,有很多領導者在管理上麵看似表現得十分輕鬆,屬下總是會看到他們輕鬆地坐在辦公室裏,喝茶或者在和部下聊天,但是,他們所管理的工作卻又非常出色。而另外一些領導者,我們整天看他們忙得不可開交,在他們管理範圍內,卻還總是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完全不同的兩種現象?因為前者注重的是管理本身,他明白自己的工作是管理好下麵的人,具體的工作自然有人去做;而後者經常注意的是具體的工作,是一些小事,這樣做本身就偏離了他的工作主題。所以,對管理者來說,管理方法不對路,勞累的結果經常是吃苦不討好。
有這樣一種觀點,說世界是懶人創造的。有人舉了愚公移山和李冰鑿山這兩個例子。愚公為了在家門口修一條路,就每天帶著人一起去挖山。他相信隻要有恒心,事情一定能辦成,所以親自帶著大家一起做事,手下人都感動於愚公的精神,也跟著他沒日沒夜地苦幹。而李冰修都江堰,也是要挖開山才能過去。但是李冰想到,這樣一天天挖下去,要多久啊,李冰沒有要自己子子孫孫做下去的信心。他想的是自己的兒子和孫子以後要到外麵去,還有更多的事要做。李冰這樣想,就沒挖山,而是去觀察火爐中的石頭。他發現火能夠把石頭燒爆,於是,他就命令人用火把山上的石頭燒開。李冰的這個想法,愚公是無法想出來的。為什麼,因為愚公一直在做事,他根本沒有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
所以,不注重細枝末節並不是讓管理者不做事,而是讓管理者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有些用人者喜歡用一些細節來決定一個人的品質,時下還有一些理論叫“細節決定人生”,說得言之鑿鑿,仿佛很有道理。但是,實踐證明,這些細節決定的往往隻是生活小節,並不是一個人的品質和才能這些最主要的問題。
有人請王安石吃飯,席間,王安石隻顧埋頭吃飯。這位請吃飯的是王安石的下屬,他看到王安石吃的隻是他麵前的一盤鹿肉,於是就記在心上。
第二天,這位下屬就送了很多鹿肉到王安石家。王安石的夫人就覺得很奇怪,她問:“我怎麼不知道我相公喜歡吃鹿肉這件事?”那位下屬說:“昨天大人在席上,他一個人獨自吃了一盤鹿肉,如果不喜歡吃,他怎麼會這樣?”王安石夫人啞然失笑問道:“是不是那盤鹿肉就放在他的麵前?”下屬回答:“是。”王夫人就說:“那你下次再和他一起吃飯,放一盤別的菜在他麵前試試看?”
第二次,這位下屬專門放了一盤別的菜在王安石麵前,把鹿肉放在離他稍遠的地方。結果,王安石麵前的那盤菜又讓他一個人一掃而盡,而那盤鹿肉,他卻一下也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