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就是決策者。作為一個決策者,不應該過分糾纏於細枝末節,盡管他對自己所管理的公司、企業,必須有個全盤通透的了解。但是,也沒必要把精力過分放在一些小事情上麵。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領導者的責任是把各種有才能的人分派到不同的領域和崗位中去,並有效地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使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讓他們的力量凝聚成一股最大的作用力。
劉邦和項羽相持的時候,劉邦就去找陳平想辦法。劉邦問陳平,你看我和項羽兩個人打仗這麼久了,誰也打不敗誰,這樣下去天下什麼時候能夠統一?你快想一個好點子出來,讓我能盡快打敗項羽來結束戰事。
陳平很有謀略,他思考後就分析給劉邦聽。他說,我以前跟著項羽做事,對他了解甚多。項王這個人出身顯貴,自視甚高。因為出身貴族,他很懂得禮數,也一貫遵守著貴族的道德觀。就是因為這樣,那些自視很高,注意自己身份名譽的人都跟隨著他。這些人雖然對項王很忠心,中間也有一些有才能的人,但是項王性格多疑,他不敢放心地使用別人,這點和大王您不一樣。按照項羽的這個性格,我們可以使用反間計,讓項羽不再信任這些人。那時候,就等於砍掉了項羽的左膀右臂,這樣不就能打敗他了嗎?
劉邦說這個點子好,陳平你就來做這件事吧。做事就得有活動經費啊,劉邦馬上就給陳平黃金,然後讓陳平去做這件事情。那時候的黃金指的是黃銅,也是那個時候很貴重的金屬,可以當錢來用的。四萬斤黃銅在那時也是一筆大數目了,這樣多的錢,劉邦給陳平後,就讓他拿去做事。至於錢怎樣用,花在了哪裏,劉邦全部不管。對劉邦來說,那些是細節問題了,他隻要管理好陳平,給他錢,給他充分的信任,這件事就算完成了。至於過程是怎樣的,劉邦不管,實際上他也管不過來啊。那個時候,劉邦手裏除去一般的兵士外,文臣武將那麼一大幫。如果每一個人做什麼,什麼細節都要過問的話,就算他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還有,如果他事事都要去管,手下人難免會想,漢王這是對我們不信任啊。這樣一想,做起事來畏首畏尾,也就很難作出成績來了。
對領導者來說,細節問題有些是因為管不過來,所以不管,而有些是故意不管的。這種對細節的不追究,其實是對臣下表示信任親和的一種方式。
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帶人去征討,蕭何留守京城,負責後方的所有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劉邦不斷地派人來問候蕭何,身體怎麼樣啊?最近在幹什麼啊?都是些小細節,蕭何知道劉邦忙啊,他一般不注意這些小事的。現在,他總是這樣派人來表示對自己的關心,很讓蕭何感動,工作就更加努力了。
這時蕭何門下有門客就看出問題來了,他問蕭何,丞相你覺得皇上對你怎麼樣啊?蕭何說,皇上很信任我,還不斷地派使者來看我,問我好不好。這門客就說,既然這樣,丞相離禍也就不遠了。您想想您現在位極人臣,還能當上比這更大的官嗎?皇上又怎麼有時間來關心這些小事?他其實是不放心您,怕您謀反啊。
蕭何一想,這話對啊,馬上出了一身冷汗。這門客就給蕭何出了個主意:自汙。也就是把自己的名聲弄壞。劉邦回到京城後,就收到很多老百姓告蕭何的狀子。這些狀子上說什麼呢?說蕭何利用權勢,強行購買百姓的地,弄得大家沒有土地耕種,流離失所。
大家知道,劉邦是愛民的,從開始進鹹陽起就秋毫無犯、不擾民。劉邦一直明白民心是天下之本這個道理,可是這次有人告蕭何擾民,他卻沒有生氣,隻是把蕭何叫來,笑嘻嘻地把那些狀子拿給蕭何看。然後說,丞相,你治理國家是辛苦,撈些好處也是應該的,但是你要注意一些啊,弄得老百姓都來告狀,我這個當皇上的也不好辦啊。蕭何點頭稱是,下去了。劉邦也沒再追究蕭何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