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這份電報,然後與各國公使館聯係一下,我要走訪。”
恭親王遍訪歐美各國駐京公使,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其中反應最強烈的是美國公使。
他認為,清朝政治體製的存續,對美利堅合眾國是有利的,因此,如有崩潰之虞,必須伸出援助之手。這當然是從美國的利益來考慮問題的。
1894年11月,美國向中日雙方提出調停建議。
11月14日,奕(左訁右斤)在慈禧太後的指示下,派戶部侍郎張蔭桓到天津與李鴻章商量議和事宜。
李鴻章深知議和會招來中國人民的唾罵,同時也會給政敵們一個攻擊把柄,權衡再三後,他對張蔭桓說:“此時日本正因得勝而驕橫跋扈,倘若派一個洋人為代表前往試探,倘使日本真有講和之心,再派正式代表赴日談判。”
張蔭桓回京即轉達了李鴻章的意見,一向對李鴻章的才幹深為欽佩的恭親王立即表示同意。
於是,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接受李鴻章的私人委托,赴日試探停戰媾和。
出發之際,李鴻章授予德璀琳一品頂戴(一品官的帽飾)。這是他要求的。因為同日本政府交涉時必須有身份,否則,隻是拿著李鴻章的親筆信也未必能得到日本政府的接待。
出於需要,在頂戴上給他一個方便,並不證明這位紅發碧眼的外國人成了清政府的高官。德璀琳的訪日,是一次很不輕鬆的旅行。
“他老於世故。”熟悉德璀琳的人都這麼評價他。他頭腦靈活,確實有才幹,但缺乏穩重。他是個從來不得罪人的社交家,深受李鴻章器重,原先作為清政府雇用的外國人,在芝罘(山東省煙台)稅務司供職。
1876年,英國外交官馬嘉理在雲南被殺,因處理這一事件而締結了芝罘條約(即煙台條約)。當時到中國來談判的英方全權代表是威妥瑪。他想把雲南事件以外的各項問題也趁機一攬子解決,使談判陷於膠著狀態。英國氣勢洶洶,又是最後通牒,又是退出談判,弄得李鴻章很苦惱。這時在李鴻章同威妥瑪之間周旋的角色就是德璀琳。
在辦理煙台條約的交涉過程中,李鴻章與德璀琳建立了非同尋常的親密關係。李鴻章很信任德璀琳。德璀琳也善於巴結李鴻章,他不僅協助李鴻章辦理締結國際條約之類的重大事務,連一些細微小事也極盡巴結之能事。
後來李鴻章竟聘他為天津稅務司,放在自己的根據地,當幕僚使用。修築旅順要塞,為北洋海軍充當最高顧問的德國人漢納根,實際上也是德璀琳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