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權益中心在上海。日本掀起戰端時,英國認為隻要戰火不燒到長江下遊,倒也不必幹涉。
不過,當時英國預料清廷不至於一敗塗地,現在,從戰況來看,似乎清廷已經無法挽回敗局。於是,英國開始考慮停戰議和問題了。它是最希望清廷能夠維持現狀的國家。
日本徹底打敗中國,清朝的政治體製必然崩潰,中國必然陷於混亂狀態,工商業活動將停頓。這將大大損害英國的在華經濟利益,這也正是英國所擔心的。從中日兩軍的戰爭態勢看來,很有這種可能。
據英國駐華使館的情報人員和中國問題的專家們報告,清朝這座摩天大廈的房架子還算牢固,但是,一次巨大的失敗會造成強地震,會動搖清王朝的根基。考慮到這一點,英國便出麵勸說日本停戰了。
1894年10月2日,英國女王親自出麵,向歐美主要國家號召:中國已經出現了反政府運動,為保護本國僑民和在華經濟權益,歐美各國應當共同行動幹涉中日戰爭。
10月6日,英國又提議,歐美各國首腦應該聯合出麵,共同勸告日中兩國講和。這些國家是法、德、意、俄、美5國。
英國公使對陸奧外相說:
“關於日中兩國間的媾和,各國正在討論,不久將提出相同的建議。”
美國迅速地作出響應,訓令其駐日本大使:調停日清戰爭。
主持清朝外交事務的恭親王奕(左訁右斤),也要中國的駐外使節四處活動,要英、美對日本施加壓力,調停戰事。
公使隻有三人,即龔昭瑗、許景澄、楊儒。龔兼任英、法、比、意四國公使,許兼任俄、德、奧、荷四國公使,楊兼任美、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
在給駐外使節發布訓令時,恭親王躊躇了很長時間,寫了塗掉,塗掉後又寫。具體的讓步條件是否也寫在電文裏,他曾猶豫了好半天,最後決定還是不寫為好。
公函是要長期保存的,把自己提出的屈辱讓步條件白紙黑字,流傳下來,豈不要被後人罵為“賣國賊”,釘上曆史的恥辱柱。不過,不寫條件,使節們就無法辦理停戰議和事宜。拍去的電報豈不等於放空炮?不,也有不放空炮的辦法。
恭親王把沒寫出條件的電報拍給駐外公使們,至於條件,用口頭向駐在北京的歐美各國公使傳達。公使們一定會把這個條件電告本國。外國也許要保存電文,一定會有前言“恭親王說……”之類,是無法讓他們刪掉的。但那是在外國的電文中,中國人一般不會知道。
恭親王拿定主意後,便吩咐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