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翁同龢因為上次想要停頤和園修繕工程的事,惹得慈禧太後大發脾氣,自然不得不格外的小心謹慎行事。
他思量了良久後說:“依我看,這件事我們是否可以先奏明皇上,聽聽皇上的意思,然後再由皇上找個適當的關口轉告太後?”
“這不行!如果一定要上奏,就必須向太後和皇上同時奏明。”
恭親王一口便否定了翁同龢的這條迂回路線的意見。
光緒皇帝年輕氣盛,又剛親政不久,滿心想建立起自己的文治武功,所以力主對日作戰,已經幾次與主和的慈禧太後發生矛盾了。
恭親王奕(左訁右斤)本來是個明白事理,懂得洋務,開明賢良的有為之重臣,滿人中如此公之能夠任事的卻絕無僅有。但是因為慈禧太後的猜忌,1884年慈禧借口奕(左訁右斤)“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從此沒有了能量。雖然在大戰之前1894年又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他已是鋒芒盡去,毫無作為。
慈禧太後之所以在發生戰爭後又複命他為總理軍機大臣,就是讓他來牽製皇上和他手下的那班主戰的大臣的。如果這件事隻奏明皇上,而皇上又不轉告太後知道,自己擅自做主下個什麼旨意來,那他奕(左訁右斤)的罪過豈不更大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總理大臣說個行得通的辦法嘛。”李鴻藻不滿地說。
恭親王仍沒有理李鴻藻的茬。這是他一貫使用的法寶,他沒有想好的事情是絕不會輕易開口的,任你是誰用什麼辦法激他、將他都沒有用。
“你們看這樣好不好?”孫毓汶見恭親王被李鴻藻將住了,便出麵打破僵局說:“事情是一定要向太後和皇上奏明的,但是等三四天,等太後六十大壽的慶典完了以後也不遲嘛。”
“但願不遲。”李鴻藻冷冷地反駁說:“怕就怕三四天以後,倭寇要打進北京城裏來了!”
“是啊!”翁同龢走到恭親王的跟前,態度誠懇地說:“恭親王,如果事態真的進一步擴大,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等都負不起這個責任啊!”
“翁大人,”恭親王無奈地搖了搖頭,“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是太後的脾氣你也清楚,現在她正在興頭上,恐怕不但我們說了也無用,而且弄不好……”
“這我自然知道。”
翁同龢表示完全理解恭親王的處境。
作為主戰派大臣的首領,在對日的態度上他與恭親王是水火不相容,經常是各執一詞,爭得麵紅耳赤,不歡而散。但是作為同朝的大臣,他們之間沒有什麼擰得解不開的個人恩怨。盡管鹹豐十一年八月鹹豐皇帝病死熱河後,恭親王曾傾全力幫助慈禧皇太後密謀策劃政變,處死了端華、載恒、肅順等“襄讚政務大臣”,上台奪取了大清的統治大權,但是慈禧並不是多麼真正的信任他,還曾幾次借故罷免他的官職。
第一次是同治四年,受太後猜忌而被罷去議政王及一切職任。過了沒多少日子,又重新任命他。第二次是光緒十年,太後隨意給他扣上頂“委靡因循”的帽子,免去一切差使,並撤去特別恩加的雙俸祿。過了兩年又給他恢複雙俸。
慈禧太後如此反複無常地對待他,無非就是讓他知道,她慈禧皇太後才是真正的主子,她想用他就用他,她不想用他的時候可以不用他,他必須老老實實地為她服務,為她效勞。
這一次,中日宣戰後慈禧皇太後之所以又起用恭親王,無非是想借他與西洋各國駐華領事舊日的關係,以便請他們出麵調解中日爭端,議和停戰。
所以恭親王處理朝政時,便顯得格外謹慎小心,一切大小問題都嚴格秉承太後的旨意行事。同為臣僚,這其中的委曲,翁同龢自然看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