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痛快過完這個生日再說(1 / 2)

翁同龢沉思片刻,好像打定了主意,招呼眾大臣圍攏到他四周。

“諸位大人,我看這件事非同兒戲。是一定要向上奏明的,問題是怎麼個奏法。我們這樣好不好,在宴會上自然不行,過一會看戲的時候也不行,最好是等到看幾出戲以後休息時,趁太後高興心情好的時候,我們一齊去奏明太後和皇上。我想,縱然太後怪罪,也不負我們為臣的對朝廷的責任。”

眾大臣都覺得翁同龢的這個主意好。一來呢,法不治眾,就是慈禧太後的脾氣再大,她也不能為這麼件事把軍機處的大臣統統查辦。二來呢,事情奏上去,太後與皇上辦與不辦,就與做大臣的沒有什麼關係了。

“事到如今,恐怕也隻能如此了。”

恭親王也非常讚同翁同龢的意見,隨即帶眾大臣複進頤和園內參加慶壽宴,按規定的計劃見機行事,並請孫毓汶去找宮內的大總管李蓮英,讓他幫忙在一邊盯著皇太後的情緒,太後什麼時候高興了,趕快透個信來。

恭親王讓孫毓汶去找李蓮英是有他的道理的。

首先,孫毓汶是慈禧太後最信任的人。孫毓汶之所以能從四川的一個負責鄉試的地方小官,隻幾年的工夫便一步一步地升上來,做上兵部的尚書,直至軍機大臣,完全是因為慈禧慧眼相識,一手提拔的結果。其次孫毓汶進京不久,便與慈禧身邊最親近,也是最得慈禧喜歡的大太監李蓮英義結金蘭之好,使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穩如泰山。

正因為如此,所以恭親王無論碰到什麼他一時拿不準,不知該如何向太後稟報的事,一般都讓孫毓汶先去試探試探,而且十有八九準成功。

恭親王與眾軍機大臣重新回到慶賀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的宴會上,耐著性子繼續一輪一輪地喝酒。宴會散後,又隨慈禧太後、皇上、眾嬪妃及王公大臣們一起來到頤和園內的大戲樓前看戲。

這大戲樓總共三層,高7餘丈,寬6餘丈,樓層之間有互通的天井,可以上演升天入地的戲,建造得非常氣派。為慶賀慈禧太後的生日,給她祝壽,整棟戲樓用金粉紅漆又重新修飾了一遍,再加上張燈結彩,顯得既富麗堂皇,又充滿了喜慶的氣氛。

既然是給慈禧太後祝壽,跑不了請的都是京城裏最有名的班子,最紅的角兒。

那一天登台的就有譚鑫培、楊小樓等人。第一出是由太後親自點的《龍鳳呈祥》,這是宮裏辦喜事時的保留劇目。第二出是皇上點的《失空斬》,光緒點這出戲是不是深裏含點什麼意思,這沒人說得清楚。便是單從看戲上講,這都是叫人愛看的戲。戲好,角唱得也好,看台滿是一陣一陣喝彩聲。

慈禧太後看得最高興,一趟一趟地派人“送”賞錢。所謂的送,就是在戲台前高聲地喊,有點像今天用高音喇叭進行現場報道的意思。喊的次數越多,演的也就越上勁,看的喝彩聲自然也就更響,這戲樓上看台上的氣氛自然也就越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