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敵我艦隊實力對比(2 / 2)

我方10艦為北洋主力,計有:

主力艦2艘:旗艦定遠、鎮遠,各重7000噸,各有14寸裝甲,12寸巨炮各4門,時速均為14.5海裏;

鋼質巡洋艦5艘:致遠、濟速、靖遠、來遠、經遠,各重二三千噸不等,各種口徑鋼炮10餘門,時速大約15至18海裏之間;

炮艇3艘:超勇、揚威、廣甲,各重千百噸,各有炮19餘門,時速15海裏。

北洋艦隊此時最大的弱點是所有艦艇均為1888年前下水的戰船,在當時造船業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技術上已是陳舊,屬於淘汰產品。

日方是12艘,計有:

巡洋艦7艘:旗艦鬆島、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嚴島、橋立、赤城,各重三四千噸。均為1888年以後始下水的新船。吉野、鬆島等5艦,更是當時最新技術產品。

以上各新船時速均在18海裏以上。吉野艦時速高達23海裏,是英國製造新近下水的世界最快速4000噸巡洋艦,本來是李鴻章訂購想要為北洋艦隊輸入新鮮血液,因為北洋海軍軍費被挪用去給慈禧修頤和園,結果是讓日本撿了這個便宜。

另外5艘老式艦艇:高千穗、浪速、扶桑、西京丸、比敘。除比敘外,其他4艘皆為鋼質,所配設備均為更新。

綜合起來看:

排水量總噸數:日方為4萬噸,而中方隻有3.5萬噸。

速度:日方占絕對優勢,平均速度為16海裏,比平均14海裏的清艦高出一籌。實際馬力日方為7.3萬馬力,中方僅為4.6萬馬力。

重炮:中方21門,日方11門,但速射炮日方67門,中方僅6門,相差懸殊。

以快製慢,其優勢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水滸傳》中笨重的蔣門神,打不過快速輕靈的浪子燕青。

日方67門速射炮,是致命的威脅。

李鴻章對當時的形勢實際上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他已經敏銳地了解了當時世界先進的海戰理論和海戰科技的變化。曾經是大清帝國的驕傲的定遠、鎮遠鐵甲重艦,現在已經顯得有些過時,鐵甲重艦的“厚重”與當下技術更新的巡洋艦的“輕快”相比,已經落伍。

大戰之前,李鴻章左支右絀費盡心思為北洋艦隊添置了12門快炮,但尚未來得及安裝。

從綜合戰鬥力觀之,日本艦隊占相當的優勢。

戰鬥還沒有開始,勝利的天平似乎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敵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