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預示風暴的烏雲和月暈(2 / 3)

1894年16日午後,艦隊到達鴨綠江出海口大東溝口外。

鴨綠江是中朝的界河,鴨綠江出海口外一個多年來自然形成的大型衝積島嶼,將鴨綠江出海口分為了東西兩個通道。而在西處入海口雖然比東處狹窄得多,但河道卻更深而通暢,因此在中國一側形成了一個小型避風港——大東港,即今天的丹東港。

丁汝昌派鎮中、鎮南兩炮艦及魚雷艇護衛運船入口。令平遠、廣丙兩艦於口外下錨,擔任警戒,兩艦直接護衛著登陸船隊。其餘軍艦10艘在口外12裏之大鹿島東南下錨以保護登陸艦的退路。10艘軍艦分作5組,每組兩同型艦(姊妹艦)駢列,成犄角魚貫陣形。以定遠、鎮遠居先,依次為致遠、靖遠;來遠、經遠;廣甲、濟遠;超勇、揚威。

運兵船由江口溯江上行15裏,至登陸地點。拋錨後立即起卸,至晚不休。是夜,中秋甫過,月色蒼茫微暈。登岸士兵,沿江紮營,軍械輜重,堆積成山。遠方,巨艦矗立,燈火熒熒。波濤拍岸,烏雲低垂。預示著一場戰爭風暴即將來臨。

受雇於中國軍方運送戰略物資跟隨行動的美國商船“哥倫比亞號”船員詹姆斯·艾倫繼續被中國軍隊登陸時肅穆莊嚴的氛圍感動,發出源自內心的驚歎和讚美:

“士兵們在沿岸臨時搭起了他們的帳篷,16日夜幕降臨時,呈現出一幅粗獷的景色——宿營地的燈火沿著荒涼的江岸向遠處延伸,在恐怖的黑暗中聚集著粗大的人影,在遙遠的地方到處有燈火通明的軍艦的巨大影像。”

然而大東港畢竟是淺水港,運兵船隻能在外海依靠小船將人員物資卸載後轉運登岸。北洋大臣李鴻章雖然對此早有叮囑,但邊境中國官員竟相互掣肘,導致派遣的民船嚴重不足,物資、人員登岸極為緩慢。

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內心充滿糾結和焦慮,風雅的口味在這時並不合時宜,他無心以中國傳統文人的心態去吟風賞月。

再沒有冷酷的誤解和懦弱的指責,讓一個心懷壯誌的軍隊統帥感到悲涼和沮喪,被憂慮和恐懼折磨的並不僅僅來自於朝廷嚴厲的指責和斥罵,而更多的還是來自於自己對事情內心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倏然凝重的表麵背後,掩飾的其實是無法與鬥誌昂揚的軍隊下屬所分享的尖銳刺心的焦慮,對於即將來臨的一場殘酷的大戰,他似乎已經有預感。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種預感,作為艦隊的統帥,提督丁汝昌深切地知道,他已經處於一種尷尬而危機四伏的難解的局麵。日本人野蠻的豺狼之心如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陸軍在朝鮮捉襟見肘的局麵,已是難以收拾。而不久前北洋海軍在豐島海戰的失利,也秘密地驗證了他對自己的艦隊實力的估計。

而且這也不僅僅隻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想法。深知北洋海軍的實力不足為恃,李鴻章自上而下為北洋海軍所製定的戰略方針,其實也是他們上下彼此之間的默契和共識。

自洋務運動以來,北洋海軍能有現在的規模和狀況,篳路藍縷,白手起家,已是相當的艱難和不容易。

大清帝國第一次有了一支貌似相當強大的現代海軍,但這虛妄的榮耀背後,還是難與為外人道的自知之明。北洋海軍的經營,還有太多的掣肘,太多地方難盡人意。

目前,北洋艦隊海軍應對的策略,應該是非常的清楚。和敵方的海軍在大洋上作生死決戰,這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如李鴻章所指出的是,北洋海軍不應該輕易浪戰,而應以巡航海麵,作猛虎下山之勢,威懾對手,絕不應該輕易言戰。

李鴻章為北洋海軍製定的顯得有些保守的戰略方針,後來在軍事層麵上遭到許多專家的批評,認為李鴻章不懂現代海軍關於控製製海權的理論,放棄製海權的爭奪,即是放棄主動居高臨下的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