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開煤礦,修鐵路,通電信(2 / 2)

光緒六年(1880),李鴻章又一次硬著頭皮上疏清廷,要求修築一條鐵路,以解決開平煤礦運輸問題。清廷掌握實權的洋務派奕(左訁右斤)等人給予了支持,李鴻章的請求得到了批準。唐山至胥各莊之間的一條小鐵路開始修建,次年修成,全長11公裏。這就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條鐵路。

這條鐵路的設計及技術工作由英國工程師金達負責,軌距也按照英國所采用的標準,為4.85英尺,合1.435米。此後,就成為我國鐵路軌距的定製。

在修築胥各莊一唐山鐵路的同時,還在胥各莊建了一個修理工廠,這也就成為中國第一個鐵路修理廠。

李鴻章還是近代中國通信的奠基人。

對於西方現代科技的通信業,當時的清廷官員的認識,是膚淺而荒唐的。許多人堅決反對,他們所持的理由居然是為大清帝國的風水地脈著想,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衝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

李鴻章卻自然有開明的認識,他直覺地懂得通信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事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官督商辦”,成為了李鴻章的近代化商業試驗模式。

他建議從天津經山東、江蘇,跨長江至上海架設電線,以通電話。他還準備設一個電報學堂,請洋教習訓練中國學生,由中國自己經營,掌握通信之權。

李鴻章的主張無論從需要看還是從目的看都是可取的。清廷批準了他的奏請,並令他負責,迅速辦理。

其實,李鴻章是玩了一個“先斬後奏”的手腕,早在他正式奏請的前一年,他就已經私下著手進行了。他看到福建方麵“籌辦”了幾年,毫無成就,洋人又不斷請求,清政府舉棋不定,拿不出妥善辦法,徒費時光,自己就悄悄地幹了起來。自天津的北洋公署到大沽、北塘海口各炮台架設了電線,並建立了電報係統。

以往,洋人在中國的電報都用洋文,需要翻譯,既費時間,又不易保密。李鴻章改用中文拍發電報,自訂了密碼暗號。據他自己說,即使拍發電報的工作人員也不知其內容含義,這還是一項小發明哩。

光緒六年(1880)他的奏請得到了批準,具有了公開活動的“身份證”,於是,李鴻章便大張旗鼓地搞起來,設立了天津電報總局(實際是電信局,包括電話業務),任命盛宣懷為總辦。

這一年9月,又在天津開設了電報學堂,招收了學生32名。聘請了丹麥教員,訓練學習拍發電報。

同時,還在紫竹林、大沽口、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等7處設立了電報分局。

架設電線工作自光緒七年(1881)三月開始,到是年十月竣工,用去湘平銀17萬8千7百餘兩。數千裏路程,用了半年多時間,速度算是比較快的。

在李鴻章主持下,電信事業有所發展。光緒十年(1884)又增設了天津到山海關一段,因基本用於軍務,經費由北洋軍費中開支。不久,向西伸展到漢口,向南延伸到越南、香港等地。光緒十二(1886)年,東北三省、四川、雲南都已接通。光緒十八年(1892)閏六月李鴻章稱:“10年中,電線已遍及22省。南至台灣、廣西,西到新疆、甘肅,北達黑龍江,無不通電信。”

李鴻章滿懷信心地展望著未來。輪船招商局的發展,開平礦務局的成功,使他沾沾自喜,試圖沿著這條改良主義的道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去。

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的洋務活動達到了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