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開煤礦,修鐵路,通電信(1 / 2)

年複一年,大宗的煤炭從海上運來,大筆的銀錢順海水流去。同治六年(1867),清政府進口煤炭10萬多噸,支付白銀百萬兩之多;次年,進口157000餘噸,付出白銀150多萬兩。洋務派伸出一隻手與洋人“爭利”,進行“商戰”,同時又不得不伸出另一隻手給洋人送錢。

客觀事實給了他們啟示,李鴻章慨歎道:“天地之間,大自然賦予的寶藏,乃是百姓日用的來源……中國的金、銀、煤、鐵各礦遠遠超過了西洋各國,隻因為風氣未開,天地間的精華不能開發,財源日益枯竭。而且,每年要拿出大筆錢來向他國購買煤鐵,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

他決心開煤礦,以供應輪船、機器以及各地製造局用煤,而且,如果發生戰爭,也不至於受外國人挾製,避免財源流向外國。他以為,“中國富強的基礎,就發端於這裏”。他對礦務寄予了很大希望。

同治九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他開始關注興辦煤、鐵礦的事,並向清廷上疏,呼籲開礦。到了光緒元年,清政府下詔,同意在台灣和磁州(今河北磁縣)試辦。磁州在直隸、河南交界處,在李鴻章轄區之內,他本可“奉旨”大辦。但當時並沒有京廣鐵路,交通極不方便,距海又很遠,李鴻章比較猶豫,加上向英國訂購的熔鐵機器因為不配套,沒有成交,所以,磁州煤鐵礦沒有辦起來。

光緒三年,在李鴻章的親自操持下,中國最早的大型煤礦開平礦務局正式成立運行。

現在司空見慣的鐵路、火車,那時幾乎不曾有人想到過。

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為了利於他們的掠奪,曾經在中國試辦過兩條鐵路,但失敗了。

第一次是同治四年(1865),美國商人杜蘭德為誘使清政府同意他們修建鐵路,就在北京宣武門外修了一條一裏多長的鐵路,以作為“廣告”,無非是讓人們了解其用場。然而,這條鐵路既沒有實際效益,又有點兒“駭人聽聞”:火車一開,驚得雞飛狗跳,行人色變,連路邊的房屋也顫抖起來。在許多中國人眼裏,反而進一步證實了西方的“奇技淫巧”有害無益,於是,清政府令其拆毀。他的“廣告”起了反作用,自然失敗了。

第二次是光緒二年(1876),英國怡和洋行的商人修建了一條從上海到吳淞的鐵路。火車運行之後,遭到了中國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但是,反對的人出發點卻不盡一樣:當地民眾因為火車軋死了一個人,十分氣憤;紳士們認為這個怪物縱橫大地,破壞了風水,非常仇視;一些“談鬼色變”的官員則出於對洋人恐懼,怕各國紛紛仿效,侵入內地。所以,無論官民,反對者幾乎異口同聲。作為負責外交事務的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嚴禁這條鐵路運行的,但他的看法似乎比當時的人要高出一籌。這一年7月他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中說,英國公使威妥瑪一再同他交涉,希望中國不要阻止這種“善舉”。李鴻章就派出道員朱其昂、盛宣懷趕往上海處理此事,他指示:要同英國人妥為談判,對鐵路“設法操縱”“務必要保中國自主之權”。就是說,他不反對鐵路本身,但必須堅持由中國人自己來辦。應當說,這是有識之見。經過幾個月的談判,中國花了28萬白銀買回了這條鐵路。中國不是有了自己的鐵路了嗎?豈知出人意料,當時的兩江總督沈葆楨竟於光緒三年(1877)下令拆毀,28萬兩巨款換回了一堆廢鐵,堆在南國的潮濕土地上,任憑風雨剝蝕。李鴻章聽到這個消息,非常不滿,他給人寫信時氣憤地說:“幼丹(沈葆楨字)以重價買回鐵路,目的竟然是要拆毀,不知他是何居心!”李鴻章的想法確實比當時的其他封疆大吏、朝廷重臣高出了許多。

這場“鐵路風波”之後,中國大地又沉寂了3年,直到光緒六年(1880),在李鴻章管轄之下的開平煤礦中,中國的第一條鐵路才終於問世了。

光緒三年,李鴻章奏準開辦開平煤礦。煤礦開辦了運輸問題自然必須解決。李鴻章就請求清政府批準修築一條自蘆台至唐山之間的鐵路。但朝中頑固大臣卻大唱反調,而且,那一帶又全是滿洲人的田產,豈肯讓鐵路占用。無奈,隻好挖了一條小運河。這條運河開始還解決了一點兒問題,隨著開平煤礦產量的增加,運輸量也就加大,小運河便力不勝任了。尤其是冬春之季,運河水淺,船隻航行更加困難,開平的煤隻好仍舊靠馬車運輸。但丘陵地區,山路崎嶇,行走十分困難,馬車運煤,效率很低。怎麼辦?現實需要人們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踩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