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近代化軍事草創之初(2 / 2)

此時,上海道道員丁日昌給李鴻章寫信,告訴他:上海虹口有一個外國人的鐵廠,能修造大炮、洋槍及輪船,外國人願意出售,要價10萬兩。李鴻章頗願買下,但經費拮據,哪來的10萬兩巨款?正好有個充任過海關道翻譯的人叫唐國華,曾被革職,他願意拿出現銀4萬兩贖罪,以圖啟用。李鴻章立即上奏清廷,力主做成這兩樁買賣。經過多方努力,上海機器製造局於同治四年五月(1865年6月)成立。局址在今天上海市虹口區九龍路、溧陽路沿江一帶。

江南製造局分幾個部分(分廠):一是製造槍炮的軍火工廠,二是製造輪船、修理船舶的船廠,三是煉鋼廠,四是火藥廠,五是機器製造廠。它逐步發展成了一個大型的綜合工廠,在當時的中國,可算是獨一無二的。除此之外,該局還附設了譯書局,專門翻譯外洋書籍。全局占地700餘畝,頗具規模。

自同治六年(1867)至光緒二十年(1894)的27年間,該局共生產各種槍支51285支,大炮585尊,水雷563枚,炮彈12萬多顆。這些武器彈藥除供應淮軍之外,還供應南洋係統及各地的炮台、軍艦,各總督所轄地區的軍隊。這些產品由政府統一調撥,不具有商品性質。該局的軍火生產也不以贏利為目的。

江南製造局從一開始便專設了一個分廠專門製造輪船。曾國藩、李鴻章等認為,以往輪船都向外洋購買,長期下去,中國永遠不會掌握造船技術。他們決心自己設廠製造。

同治七年(1868)八月十三日,江南製造局自製的第一般輪船下水,曾國藩親自命名為“恬吉”。這艘船長18丈5尺,寬2丈7尺2寸,392馬力,載重600噸,船身為堅木製成,顯然比較落後,但它畢竟是中國自製的第一艘輪船。曾國藩十分高興。是日上午9時許(已正2刻),恬吉輪下水,在吳淞口試航,入大海,至舟山而回;後來,又上溯至南京下關,曾國藩親自登上輪船,駛往采石磯,再返回下關,前後2小時。曾國藩高興地說:“中國自強的根基,也許就在這裏吧!”他充滿了希望。當時,李鴻章正在山東前線,沒有親自看到這艘船下水,但他也是興奮不已。

中國自造了第一艘並不先進的船,但卻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英國領事向國內作了彙報,各外文報紙紛紛報導,連深居九重的慈禧太後也表示了關心。這年12月曾國藩去京朝覲時,慈禧還專門詢問了有關情況。

撚軍鎮壓下去之後,李鴻章任湖廣總督,後又調任直隸總督。他始終對江南製造局予以過問,特別對造船的事比較重視。自同治八年(1869)到光緒十一年(1885)該局又先後造成了操江、測海(1869)、威靖(1870)、海安(1873)、馭遠(1875)、金甌(1876)、保民(1885)等幾艘輪船。其中海安後改名為海宴,因為李鴻章的父親叫李文安,“安”字犯了諱,一個姓馮的道員為討好李鴻章,作了更改。海安號和馭遠號都為1800馬力。李鴻章在給清廷的奏章中說:“這種船在外國屬第二等,在中國則是頭等的了。”這種船還是木質。光緒二年之後所造的金甌和保民兩船則改為鐵甲了,可惜自保民號下水之後,再也沒有造過一艘新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南製造局還生產了一批機器。自1867年至1904年,該局生產的機器有車床(138台)、刨床(47台)、鑽床(55台)以及挖泥船、翻砂機、起重機(84台)、抽水機(77台)等,其種類達五六十種。這些機器有一部分運到天津,北洋大臣崇厚就利用這些機器,創辦了天津機器製造局。李鴻章上疏時頗為得意地說:“製造機器一事,為今天抵禦外侮的資本、自強的根基。”

為製造槍炮、輪船、各種機器,江南製造局還開辦了煉鋼廠。這是舊中國鋼鐵工業的肇始。光緒十六年(1890),江南製造局總辦劉麟祥在報告中說:“造槍炮所用的鋼料,全部從外洋購買,價格昂貴,運輸不便,很不合算。而且,平時往來運輸縱然不便,還沒有阻礙,一旦爆發戰爭,海路阻塞,輪船就無法進碼頭,中國內地又買不到,這樣就不能不停工待料,以致貽誤軍事。這件事關係重大,所以,請求自煉鋼鐵。”這個要求自然也反映了李鴻章的思想,得到了清廷的批準。於是,向英國購買了高爐等,同年開始生產。

自光緒十六年起,該局鋼產量不斷增加。光緒十七年(1891)僅產10噸鋼,十八年達63噸,二十年達342噸,最高的光緒二十三年(1897)產2059噸。這個數字今天看起來未免少得可憐,但百餘年前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中國終於煉出了自己的第一批鋼材,這是李鴻章的前人們所沒有做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