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等人的洋務活動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詛咒、謾罵。光緒二年(1876),江西巡撫劉秉璋還給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寫信,說李鴻章愛談洋務是“冒險”,以至於“受到誹謗”,為他“三歎息”。李鴻章回信說:
“至於我喜歡聽洋務的話以至於有些冒險、受到誹謗,我認為處在當今之世而喜歡談洋務是適時的,人人怕談、人人厭談,大事臨頭不是慌張就是魯莽,沒有不誤事的。你們可以不談,如果我也不談,天下靠什麼來維持呢?中國日漸衰弱,洋人日益驕橫,這難道是一個人一件事的過錯嗎?從今以後,能自強方可以自立,如果不自強國事就很難說了。您為我‘三歎息’,可惜歎錯了地方。”
他對辦洋務是頗有點兒決心的。當然,我們對李鴻章等人的洋務活動估價不能太高。一方麵,我們承認李鴻章等人做到了他們的前人所沒有做到的事;另一方麵,他們出身在那個營壘,階級的偏見阻斷了他們的視線。李鴻章在辦洋務的初期就曾說過:“中國唯有武器不如西洋,而文武製度遠遠超出西人之上。”這樣,他們隻學武器製造,不論其他,對西方政治製度竟不屑一顧。其後,雖然辦起了民用工業,進一步承認這些方麵也不如外洋,但仍然認為中國典章製度、道德文章完美無缺。
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說:
“同治初年,創巨痛深。曾國藩曾借洋將,漸知西人之長,創製造局以製器譯書,設方言館,創招商局,派出洋學生……變法之事,於是蓽路開山矣!”
這裏說的是曾國藩,但實際上,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應當記在李鴻章的名下。可以說,這期間,李鴻章等人所進行的洋務活動,在近代中國確實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
曾經被清王朝的“軍門”大人視為“妖法”的洋槍洋炮,在中國橫行了20年,當時除了少數有識之士外,對中國士大夫來說,隻是莫名的恐懼,以致“談鬼色變”,誰也不曾想過去探索其中奧秘。在鎮壓太平軍的戰場上,李鴻章終於認識了它的“妙用”,並開始仿效,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型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局。
江南機器製造局創辦於同治四年(1865),但在這之前,李鴻章早就在進行軍火生產了。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率淮軍進駐上海。為鎮壓太平軍,他向外國購買了大量洋槍洋炮。但戰事正緊,彈藥用量甚大,隻好向外國人購買。當時買一顆從英國軍艦上偷來的12磅炮彈要30兩白銀,買一顆破舊的銅帽也要花19兩。那時幾乎天天打仗,槍炮一響,成千上萬兩白花花的銀子便化做了飛灰。朝廷所撥經費十分有限,李鴻章為此發愁。經常往來的一個英國人馬格裏,對李鴻章說:“外國人都是自己開工廠製造軍火,中國如果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也應當建個製造廠。”李鴻章欣然同意,就讓馬格裏去試製。幾天之後,馬格裏造出了第一顆炮彈和幾個炮引,交給李鴻章。李鴻章拿去請英國提督士佛立鑒定,得到士佛立的稱讚。於是,李鴻章就讓馬格裏自己去招募50個工匠,在一座破廟裏辦起了小工廠,稱為上海洋炮局。
這個工廠,除了幾樣簡陋的手工工具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工匠們到田地裏挖秈土製造坩堝,熔化銅鐵,完全采用原始的操作方法,近於手工工廠。
同治二年(1862),李鴻章攻占了蘇州,命馬格裏將上海洋炮局遷往蘇州,成立了蘇州洋炮局,地址設在太平天國納王府,占地比上海大得多。馬格裏又買了一批機器,有點兒像工廠的樣子了。蘇州洋炮局每星期可生產1500K 2000發槍、炮彈,還試製了規格不同的槍炮。
蘇州洋炮局初具規模,生產頗有成效,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火工廠。為此,同治三年四月(1864年5月),總理衙門的主管官員奕(左訁右斤)奏準,由保衛宮廷的火器營中選出了8名武弁,40名兵丁送往蘇州學習。李鴻章一時成為洋務派中的主將而身價百倍。
同治四年(1865),清廷命兩江總督曾國藩為欽差大臣,主持鎮壓撚軍事務,駐節徐州;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移駐南京。李鴻章就把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成立了金陵製造局。
金陵製造局在南京中華門外的瓷塔山(因山有瓷塔而得名,1842年英艦炮擊南京時破壞,即今雨花台),其規模又有擴大。
自上海洋炮局到金陵製造局,在李鴻章直接主持下生產了大量的槍炮子彈。李鴻章的幕僚薛福成說:
“淮軍各營,都分別練成洋槍隊……於是奪取蘇州,攻拔常熟,連克嘉興、湖州諸城。如果不是借助於威力強大的武器,不可能這樣既狠又快。”
這些“威力強大的武器”,大多為李鴻章所製造。
同治四年(1865),容閎命人押運一批機器,繞道好望角,回到上海。這批機器就為李鴻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