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他是中國社會近代化之父(2 / 2)

同治元年(1862),清廷掌握實權的洋務派奕(左訁右斤)、文祥在奏疏中說:

“治國的根本在於自強,根據當前形勢,以練兵最為重要,而練兵又必須先製武器……現在許多人都說英、法諸國完全仗著船堅炮利橫行海外,但是,船為什麼堅,炮為什麼利,則沒有多少人去追根窮源。即使有人留心這事,而洋人又不肯傳授技巧,所以中國人無法知其奧妙……現在江、浙還在同太平軍打仗,我們借口學習製造以攻剿太平軍,可以不露痕跡。這是不可丟失的機會!如果等到太平軍平定之後再去學習製造,那麼,縱然西洋技術人員肯教,他們的政府也會阻撓……應對西洋的各種機械火器,實心實意地鑽研,以收到弄清其奧秘的效果。”

李鴻章同奕(左訁右斤)、文祥等人的想法也是一致的,同治二年,李鴻章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他說:

“薛煥等人老勸我對洋人應當疏遠而不宜接近,我不以為然。我營中每天都有洋人往來,雖然感到麻煩,但是,我了解他們,他們也就不敢要挾我……我曾去過英法提督的兵船,見到他們的大炮精良,子彈細巧,器械漂亮,隊伍嚴整,實在不是中國所能相比的……我深以中國的武器不如外洋為恥辱,所以一再勸誡將士,虛心忍辱,以學到別人的幾種秘密,對我們會有所幫助……駐在上海這麼久,如果學不到洋人一點兒先進技術,以後就後悔莫及了。”

“如果我們的武器和西洋一樣,安定國內有餘,敵外國人也無不足。俄國、日本以往不懂技巧,國家就很弱……現在船炮漸漸能與美法爭雄了。中國的士大夫若也能如此,那麼,百年之後,就可以自立於世界。所以,我請求老師站出來,倡導這件事。”

同治三年(1864),他又給奕(左訁右斤)、文祥寫信,提出了變法的主張:

“我以為天下的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溺於章句小楷的積習,武夫們又多為粗魯不通學問之輩,不留心世務,以至於所學非所用。無事的時候,嗤笑外國器械為奇技淫巧,認為不必學;一有戰爭便驚慌失措,驚歎外國的利器神奇莫測,以為無法學……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知道取法人家的長處,我們中國到了窮極而通的時候了,也當毅然變法了。”

李鴻章大聲疾呼學習外國先進技術以對付外國侵略,固然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同時,也適應了中華民族反抗列強侵略的需要,是應當肯定的。他抨擊中國的科舉製度,主張變法,是很大膽的。當時,除容閎等少數先進人物之外,洋務派中還沒有人如此明白地提出這個主張。

李鴻章著迷於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他甚至自己也深入開始學習了解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種種細節,這讓他與國內其他的那些葉公好龍的口頭派有了本質的區別,讓他真正有了一種開闊開發的世界性視野。

李鴻章曾有一份奏折,詳細介紹蒸汽機運作原理:

“鏇木、打眼、絞鏍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係繞軸心,彼此連綴,輪轉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

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曾經有這樣的一個段子,是說,一次,李鴻章讓一個留洋學生給他講解“拋物線”原理,留洋學生掉書袋照本宣科,解釋了半天,李鴻章仍是一頭霧水。留洋學生急了,憋出了一句話:“撒尿就是拋物線。”李鴻章笑了,終於是恍然大悟。

但此時的李鴻章,主張向西方學習,隻是從片麵的感性認識出發的。他隻看到了洋人的堅船利炮,主張學西人的軍事技術,至於其他方麵的長處,他還沒有接觸過。所以,他最初所創辦的都是軍火工廠。

但是,人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加深的。在舉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自然遇到了許多問題:要向洋人買鋼鐵、買煤碳、買原料。李鴻章認識到,一旦有戰爭,必然要受外國人製約,而且,既要事事購買,中國大筆的銀錢必然要流入外洋。所以,李鴻章漸漸注意到民用工業的興辦,於是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