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為時已晚——李鴻章發出這份警告電報的三天後,日軍開始了總攻。平壤的清軍亂哄哄地迎戰。
李鴻章雖然任命了總司令,卻沒有命令清軍前進。
李鴻章斷定,戰鬥拖得越長,對清廷越有利。待不多久,就會有外國幹涉,最終提出停戰。列強絕不歡迎日軍獨占朝鮮,英國就曾明確表示,清廷的慘敗對它是不利的。清政府的統治能力一旦下降,就會放鬆對新疆和西藏的統治,俄國必將乘虛而入,這對英國統治印度是很大的威脅。
日本政府也覺察到這一點,希望在列強、特別是英國介入之前,取得決定性勝利。
速戰速決,這是日本的戰略方針。哪怕作一次與國力不相適應的努力,哪怕進行大規模的動員,總之,要一舉決定勝敗。
8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對中國宣戰後,確定了首先實施的“作戰大方針”——驅逐清軍出朝鮮,扶植朝鮮“獨立”。
為實現這一目的,首先,在軍事上繼續向朝鮮大舉增兵。
宣戰的前一天,7月31日,大本營訓令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把在國內留守的第五師團餘部,從8月1日開始全部由宇品港運往朝鮮,分別由釜山、元山等地登陸。
8月6日,野津道貫隨軍由釜山到達朝鮮,19日進入漢城。
8月14日,大本營把“作戰大方針”及實施方案訓令各師團長。同一天,下令動員第三師團的一半兵力組成混成旅團,進駐朝鮮,協同第五師團作戰。
9月1日,下令把入朝的第三師團與第五師團組成第一軍,擔當朝鮮境內的攻勢作戰。並任命狂熱鼓吹對華侵略擴張的大軍閥、樞密院議長、陸軍大將山縣有朋為第一軍司令官。
同是下達命令:自山縣有朋到達朝鮮之日起,第三、五兩師團歸其統一指揮,其任務為配合聯合艦隊,擊退在朝鮮的清軍。
山縣有朋是軍界的老前輩,威嚴可以壓倒一切,甚至連伊藤博文首相都有些害怕。
前線上獨斷獨行,本國首腦被牽著鼻子走,這對於指導戰爭來說,是最為難辦的。在山縣有朋出征時,伊藤首相請明治天皇訓示他:“文武相應,周密計議。”天皇特別強調“不要武人獨行”這一點。
葉誌超的權威遠遠比不上山縣有朋。
山縣有朋受命後,9月8日率第三師團長桂太郎中將、軍參謀長少川又次少將等搭乘運船38艘,在聯合艦隊護送下由宇品出發,於9月12日到達朝鮮仁川。為便於統籌指揮和策劃這次侵略戰爭,9月8日,日本政府決定把大本營由東京遷往廣島。15日,天皇睦仁到達廣島,親自指揮對華侵略戰爭。
宣戰後,日本政府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準備與中國拚死一戰。
當時,對能否戰勝中國,日本朝野各界、主戰、主和都沒有充分的把握,認為這是極富冒險性和賭博性的。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日本朝野、軍政一致認為:必須與中國一決雌雄。
為了籌集戰爭經費,8月13日,明治天皇睦仁發布了關於募集公債的一百四十三號令。15日公布了募集金額為5000萬日元的《軍事公債條例》,要求日本國民勒緊腰帶,支持對華戰爭。
結果,通過發行公債,日本政府從國民手中得到了76949000日元的巨款(超過了預計募集金額),充當軍費,用來發動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