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漢城南下攻擊前進的日軍,在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親自指揮下,分兩路南進,進攻兵力包括第十一、二十一聯隊,計有步兵15個中隊、騎兵、工兵、炮兵各一中隊,總共上千餘人,配備山炮8門。
進軍的路線是,旅團主力沿漢城至公州大道從正麵南下;另派一個中隊的小股兵力,組成東路支隊,擔任旅團主力的左翼警戒,由銅雀津、龍仁縣、安城郡向稷山前進。
28日,日軍逼近距成歡僅7公裏的素沙場,探知清軍已在成歡布防,大島義昌隨即下令日軍在素沙場南沿安城川一帶實行警戒。並派騎探向成歡方麵進行偵察,同時著手布置向成歡發動進攻。
當天,葉誌超聞日軍已逼近成歡,隨即由牙山前往成歡與聶士成磋商戰守之策。
聶士成對葉誌超說:“豐島戰後海道已斷,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麵江,易守難攻,宜據以死守。戰而勝,公為後援;不勝,猶可繞道而出。此間戰事當率各營竭力防禦,相機進止。”
葉誌超讚同。於是,葉誌超率留在牙山的部隊約1000餘人退往公州。
至此,原駐牙山的清軍遂分軍為二:一部往公州,一部守成歡,使本來數量有限的兵力,益加分散。應該說,公州陣地可算是收容陣地,成歡潰敗時用以收容敗下陣來的軍隊,再迂回送往平壤。
這是一個從開始就料到戰敗的布陣。
清軍在成歡的兵力部署,大體上分為左、右兩翼。左翼陣地在成歡驛西北大約2公裏的牛歇裏高地一線,在高地上構築堡壘工事2座,由江自康率仁字營扼守,阻擊日軍由成歡進攻牙山的道路。並配備以武毅軍老前營的炮兵,北可控製距牛歇裏2公裏的銀杏亭高地,東可俯瞰漢城至全州大道,敵軍由大道通過,則以炮兵轟擊。
聶士成還決定:必要時將成歡北麵至安城之間一帶沼澤下水堵塞,使沼澤泛濫,水溢路沒,以阻滯日軍的運動。
右翼陣地以成歡東麵的月峰山為依托,沿山修築堡壘工事3座,以控製成歡東、北兩方向的穀地。由古北口練軍馬隊及武毅軍老前營一部扼守。成歡北麵丘陵上,修建兩個堡壘,從正麵扼製漢城公州大道,由正定練軍中營及武毅軍老前營一部駐守。在成歡街道的南側丘陵上也構築兩座堡壘,控製成歡西南一帶的廣袤水田和沼澤地,由古北口練軍右營和武毅軍中副營駐紮。
從清軍的防禦部署看,聶士成實際上是把成歡的防衛體係分成左(西)、右(東)兩個陣地。左翼陣地為牛歇裏高地一線,右翼陣地包括月峰山及成歡街道一線。炮兵陣地配置在左翼牛歇裏陣地。
這樣,清軍防禦的主陣地是配有炮兵的左翼牛歇裏一線,右翼的月峰山一線守衛力量則較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