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往事:李鴻章是這樣一步一步地“挺”過來的(2 / 3)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

起義軍克永安,攻桂林,破全州,連下道州、郴州,繼而圍長沙,取益陽、嶽州,進湖北,據漢陽、漢口,占武昌,以百萬雄兵,順大江東下,奪九江、安慶、蕪湖,勢如破竹,直逼金陵。

1853年3月,起義軍克金陵而定都。5月,又調兵遣將,西征北伐。北伐軍自揚州、浦口北上,經安徽、河南,北渡黃河,直指北京。

清王朝在風雨飄搖之中。統治集團一片慌亂。鹹豐皇帝不斷頒發詔書,責令各地“勤王”。

無奈清王朝豢養多年的八旗兵、綠營兵由於長期養尊處優,不堪一戰!兵臨戰陣時,或手不能執兵器,或腳不能走路,行軍竟要坐轎。更有甚者,不少人染上了鴉片癮,自活尚且不易,何言用兵打仗?

不得已,朝廷隻得令各地官員、豪紳組織團練,對付起義軍。

1852年因母丁憂回籍的曾國藩首先在湖南網羅兵馬,組織地主武裝。朝廷之上,一些臣仆也紛紛上疏,請求回籍舉辦團練。

刑部左侍郎呂賢基上疏鹹豐,認為,當時的形勢,“如同人生了大病,元氣傷盡,血脈枯竭,而外界侵襲不斷。如果再諱疾忌醫,就不可救藥了”。他建議皇帝下詔求言,並表示願意回家鄉舉辦團練。

鹹豐帝是否同意呂賢基的指責,我們不得而知,但對他要求回籍辦團練倒是“從諫如流”。1853年3月,呂賢基奉鹹豐帝之命回到原籍安徽,任安徽團練大臣。臨行,他奏請李鴻章父子一同回鄉,協助辦理團練事務。這樣,李鴻章被命運所安排,走上了另一條路。

呂賢基,道光進士,先後任過翰林院編修、監察禦史等職;鹹豐帝上台後,提拔為工部左侍郎,後又兼任刑部左侍郎。官場的升遷使呂賢基感激涕零。李鴻章為少年新進之士,他和呂賢基一樣感激“皇恩浩蕩”。他們決心大顯身手,以維護他們借以安身立命的清王朝。

呂賢基回到安徽後,駐守在巢湖西邊的舒城,在舒城、桐城一帶招兵買馬,搜羅亡命之徒,拚湊了一支軍隊。

是年11月,太平天國西征軍胡以晃部一舉攻下集賢關,並連克舒城、桐城。呂賢基所辦的團練全部被殲,資本喪盡,為表示忠心報主而投水自殺。

李鴻章見機得早,保住了性命。所謂團練的事也便付之東流了。李鴻章這個末世的“英雄”,在走上政治舞台之後,第一次碰了壁。

李鴻章逃離舒城,寄身於安徽巡撫福濟幕府,企圖憑借福濟的力量重新崛起。

福濟,字元修,滿洲鑲白旗人,必祿氏,道光十三年(1833)恩科進士,官至漕運總督。鹹豐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胡以晃部攻克廬州,擊斃安徽巡撫江忠源。這樣,福濟被清廷調任為安徽巡撫接替江忠源。

此人以旗籍貴族而中進士,在學問上倒不能說不學無術,但在那種紛亂複雜的形勢下,實在缺少應變之才,更不懂用兵打仗之事,是個典型的貴族老爺。

安徽地近南京,為太平軍必爭之地,太平軍頻頻出擊,福濟左支右絀,更無力恢複省城廬州(今合肥)。

李鴻章以幕僚身份向福濟建議,先攻含山、巢縣,以阻斷太平軍的援軍和糧餉。

福濟本來一籌莫展,便同意了李鴻章的建議,並給他一支軍隊,令他去襲擊含山、巢縣。

這個時候,曾國藩的湘軍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瘋狂反撲,拖住了太平軍的主力部隊。李鴻章乘此機會,居然奪得了含山、巢縣兩城。鹹豐五年(1855年8月)又進逼廬州。馳援廬州的太平軍石達開部因湖北戰場形勢緊張,不得不回師增援。於是,廬州被福濟、李鴻章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