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講一條與你聽:一家子,有老翁請了貴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間就吩咐兒子,前往市上備辦肴蔬果品,日已過巳,尚未還家。老翁心慌意急,親至村口看望,見離家不遠,兒子挑著菜擔,在水塍上與一個京貨擔子對著,彼此皆不肯讓,就釘住不得過。老翁趕上前婉語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請你往水田裏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是兩便嗎?’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麼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水田裏恐怕擔子浸著濕,壞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長些,可以不至於沾水。因為這個理由,所以請你避讓的。’其人曰:‘你這擔內,不過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濕,也還可將就用的;我擔中都是京廣貴貨,萬一著水,便是一文不值。這擔子身份不同,安能叫我讓避?’老翁見抵說不過,乃挺身就近曰:‘來來,然則如此辦理:待我老頭兒下了水田,你老哥將貨擔交付與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邊岔村,再將擔子奉還。何如?當即俯身解襪脫履。其人見老翁如此,作意不過,曰:‘既老丈如此費事,我就下了水田,讓爾擔過去。’當即下田避讓。他隻挺了一挺,一場爭競就此消解。這便是‘挺經’中開宗明義的第一條。”
李鴻章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簡單地說,這是一種以時間換空間的頑強堅忍的立身和處世原則和態度。
忍耐,再忍耐,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一切的困難和坎坷都可以用忍耐挺過去。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一切皆可以商量,可以慢慢來,事情絕對不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在忍耐的態度中,還要有一種剛性的堅持,有自己的立身原則。
這個故事雖是吳永當麵聽李鴻章講的,但他也覺得“意用何在,亦殊不甚明白”。經過一番推敲琢磨,他推測這條“挺經”的意思是:“大抵謂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今人黃裳對這條“挺經”也作了些解釋,主要是強調它表達了一種“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策略,認為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一個“得心應手地運用黃老之道的高手”。
再困難的時候也要“挺”住!
曾國藩的教導李鴻章深有體會。所以,湘軍、淮軍的將領、士兵都被培養了那種不服輸的精神,湘軍、淮軍都是“屢敗屢戰”。
當年,湘軍和“太平天國”打仗,有好幾次都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瀕臨絕境,被打到水裏,又爬上了岸,但是最後是挺過來了,不僅是絕處逢生,甚至還反敗為勝。
回想往事,李鴻章正是這樣,不知經曆了多少的磨難,才一步一步地“挺”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