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戰的第一戰其實是豐島之戰,接著才是陸軍的牙山之戰、平壤之戰。
豐島之戰其實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版,充分顯露了日軍一貫背信棄義、不擇手段、違反國際準則的無恥風格。
豐島之戰的偷襲,與後來日軍在“二戰”時“偷襲珍珠港”如出一轍。
當時中日兩國關係雖甚緊張,但並沒有公開宣戰進入戰爭狀態,但是日軍對我北洋海軍發起突然偷襲起來,後並擊沉受雇於我軍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滅絕人性地在海上射殺我軍700餘人。
牙山是清軍在朝鮮的登陸點之一。位於仁川以南大約70公裏處,正當海灣凹進去的地點。堵在海灣出口,有一個小島。名叫豐島,豐島附近海麵,北狹南闊,水深礁少,可容巨艦航行。為日本至朝鮮仁川之通航要道,也是由中國至牙山航路必經之地。清軍的運兵船和護航艦隊往來於這一水城。
1894年7月23日午後,北洋艦隊濟遠、廣乙護送運兵船從大沽出發前往牙山。
船隊出發時,廣乙管帶林國祥曾向丁汝昌請示,途中如遇日本軍艦尋釁,護航軍艦應如何應付?丁汝昌指示說:“現在日中兩國並未公開宣戰,各位切不可輕舉妄動。但若日艦首先開炮,你等可縱兵回擊,豈有束手待斃之理。”表明中國護航艦絕不先開第一炮。但如果敵人敢於挑釁,就堅決予以回擊。
濟遠、廣乙由威海衛出發後,丁汝昌考慮到船隊有可能在中途遭受日本軍艦襲擊的危險,特電李鴻章,要求率北洋艦隊出海接應。24日,艦隊已升火起錨待發,李鴻章突然複電製止,艦隊遂未能成行。
7月23日,濟遠、威遠、廣乙等三艦先期到達牙山。24日淩晨2時和上午8時前後,愛仁和飛鯨兩船也先後到達。
牙山口外人聲鼎沸,裝運清軍士兵、武器、輜重、馬匹、大米等軍運物資的駁船,往來行駛,一片繁忙。
拂曉6點,威遠艦奉命駛往仁川傳送電報,中午返回牙山,帶回了日軍攻入漢城,占領王宮及日本大隊軍艦可能於明天(7月25日)前來襲擊北洋艦隊的情報。同時,在牙山石浦外已發現日艦遊弋。
於是,待陸軍上岸完畢,濟遠即發出旗號,令廣乙、威遠起錨返航。
“速起火開船回國,半途如遇見高升等載兵商輪,可令其速回威海衛或天津,以避不測。”
由於當時廣乙所帶之拖運船已進至白石浦江,廣乙不能即時開船。而威遠又是一隻木質練習艦,不能任戰。且行駛緩慢,如果單獨回國,遇到敵艦襲擊,隻能白白損失一隻船。遂改在當晚11時,威遠先行開到大同江口一帶等候,俟濟遠、廣乙到達後,一同取齊回國。
1894年7月25日淩晨4時左右,濟遠在前,廣乙在後,由牙山魚貫出口返國。當天早晨天氣晴朗,萬裏無雲,微風拂海,波平如鏡。能見度良好。7時30分左右,兩艦駛抵豐島海麵,突然在南方出現軍艦三隻,橫海而來。濟遠管帶方伯謙等迅速辨認出為日本的吉野、浪速、秋津洲等三艘快速巡洋艦。
且看此時敵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
日方:
吉野(重4150噸、兩寸裝甲、6寸速射炮4尊、4.7寸速射炮8尊、魚雷發射管5條、時速23海裏)
浪速(重3650噸、不同口徑速射炮8尊、魚雷發射管4條、時速18.6海裏)
秋津洲(重3150噸、不同口徑速射炮13尊、魚雷管4條、時速19海裏)
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