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隻有三發炮彈”的傳說可信嗎?(1 / 1)

甲午戰爭的失利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痛,但更讓人們痛心的,是對甲午戰爭的許多被誤導和蒙冤的解讀。

貌似強大的大清帝國海軍當時有世界八強之稱,但是卻為什麼最後敗給了小日本?

尋找出來的答案很多,其中,指責北洋海軍的腐敗無能,是被言說最多,也是最不實的蒙冤之詞。

這裏先來看流行的一個段子,是說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發現北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的主炮隻有3發炮彈。

這個故事說:

李鴻章在檢查北洋海軍軍務時,偶然聽到北洋海軍的外國顧問告訴他,北洋主力艦定遠和鎮遠的主炮隻有3發炮彈。這讓李鴻章大為震驚。

“定遠和鎮遠各3發,隻有6發?”李鴻章茫然地說了一句。

“不!定遠1發,鎮遠2發,共計3發!”洋人的回答是冷淡的。

定遠和鎮遠各有4門主炮,沒有炮彈的艦炮究竟能夠用來幹什麼呢?

李鴻章擔心地思索起來。5月間他剛剛檢閱過海軍,鄧世昌等海軍將領提出過軍需匱乏,但是,卻怎麼到了連主炮彈也隻有3發的地步了。那時沒點檢儲備的炮彈,真是一個大錯誤。為建造頤和園萬壽山而挪用了海軍軍費,所以裝備不完善本是意中事,可是,情況如此之糟,即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軍械局長沒有報告這種事……”李鴻章臉色蒼白。

“不問他,他是不會報告的,這在中國海軍裏早已成為慣例。……不,似乎不光是海軍。”顧問譏諷地說道。

李鴻章想了想軍械局長張士珩那張溫厚的臉孔。不錯,他總是恭恭敬敬的,問他的事都一一作了回答。李鴻章忘了問炮彈數,不,不是忘了,而是以為沒有那個必要。

如此糟糕的軍備水準,能和誰打仗?又能打贏誰呢?

“戰爭是不能避免了。”袁世凱看著大沽港內的清軍艦艇,說道,“不,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了。”

“伊藤博文,不過……”

李鴻章曾評論說:在日本政治家中伊藤博文是最可信賴的。

“對手不是伊藤而是陸奧!”

“可陸奧隻是個外交大臣,伊藤是他的上司總理大臣,按理可以轄製住陸奧的。……派一個特使去找伊藤,怎麼樣?”

到了此時,李鴻章還夢想弄出個奇跡來。

“無濟於事……能不能接待就是個問題,何況還要過陸奧這一關!”

“可也是……不過,光靠3發炮彈,怎麼打仗?”

“隻有盡快補充,別無他法。”

然而,這個傳說不絕的故事,其本身邏輯上一眼可見的荒謬性,卻很長時間沒有被人指出。

定遠1發,鎮遠2發,共計3發,這確實是駭人聽聞。但考察定鎮兩艘巨艦,305巨炮各有4門。八門炮共有3發炮彈?這把丁汝昌等北洋海軍軍官說得也太不堪了。

甲午黃海之戰,定遠鎮遠等與日本聯合艦隊大戰近5個小時,如果沒有充分的炮彈儲備,怎麼可能最後把日本海軍打得逃了回去?

這個邏輯上的荒唐,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李鴻章奏報《李鴻章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定遠隻有三炮,鎮遠隻有兩炮,尚能施放。”

也許正是這樣的文字,讓轉述者以訛傳訛。